2015年02月10日 来源:北海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有一支生力军叫做“技术农民”。他们依靠科学种养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记者近日来到银海区福成镇三合口农场,探究水库移民青年覃进是如何通过种植火龙果走上致富路的。

  补种果苗

  最近几个月,东兰水库移民覃进每天都格外的忙碌,去年被台风吹倒的近百亩火龙果得重新补种。记者在小覃的火龙果园看到,果园里重新种上了约1.5米高的火龙果枝条成行成列,生机勃勃,小覃正在忙碌地为它们做支架固定。去年的超强台风袭击,让他经营多年的火龙果园遭受了灭顶之灾,但尝到了种植火龙果甜头的小覃如今又重新栽种火龙果新品种,眼看着这些品种长势越来越好,小覃对今后的收成信心满满。

  追寻梦想

  2010年,小覃通过到广东学习种植火龙果技术,在自家田地里成功试种了60多亩火龙果。经过摸索实践,他了解到火龙果更多的特性和优势,虽然台风吹走了他苦心经营多年的辛劳成果,但小覃并不气馁,决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做出自己的特色。

  小覃告诉记者,火龙果为多年生植物,一次投入,可多年收益,且病虫害少,粗生易长,施用一般的农家肥如鸡粪、鱼虾肥和草木灰即可,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加上其保鲜期长,是最佳经济作物,我市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火龙果生长种植。

  据小覃介绍,种植火龙果每亩现在需2.5万元投入,包括水泥桩、钢材、果苗等基础设施,2年后进入盛产期,年产值在5万元以上。“现在很多火龙果都是白心果,我这个是紫红色的,且味甜多汁、果肉细腻、入口即化,糖度高达27%,比一般市场上卖的果要甜。”

  圆梦可期

  据覃进介绍,他引种的“玫瑰红”水晶火龙果,是去年台湾刚培育出的一个新品种,栽后8到12个月开始开花结果,每年可开花15到18次,雌雄同体,可自然授粉,30天左右果实成熟,5到12月份为产果期,每株产果10个以上,单果一般重500到1000克,盛产期亩产可达4000至5000公斤,远高于现在国内的普通品种。

  今年6月份左右,覃进新引种的第一批火龙果就可以上市了。对于产品的销售问题,小覃告诉记者,火龙果市场需求很大,现在已有不少区内外的客商开始预订。如果能筹措到资金,下一步他还将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