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8日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记者 陈千立 通讯员 罗姣 文/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罗艳文在花卉大棚里劳作。

  罗艳文2004年和丈夫外出打工时,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盖一栋新楼,与父母一同生活。

  “老公,我们回家创业吧!”2009年年初,在外打工的罗艳文惦记家中的老人,几经思考后,说服了丈夫邹勇回到家乡兴宾区凤凰镇长福村,开始干起当时还比较新鲜的工作——种花。6年后,在夫妻俩创立的固帮花卉基地里,他们种植的非洲菊、玫瑰花开得正艳,她也从原来的“打工妹”变成了管理21个花卉大棚的“老板娘”。

  5月7日,初见罗艳文,她正和丈夫在大棚里除草,见到有人到访,她便停下手中的活,迎了出来。

  2009年,经过和丈夫的一番考察之后,罗艳文带着仅有的3万元积蓄,回到家乡,搭起了大棚,种起花来。

  当时,很少人会想到,一直在外打工的罗艳文和丈夫会回家种花。在不少亲戚的眼中,放弃稳定的工作回来加入当时没有多少人尝试的花卉行业,无异于一场“豪赌”。

  隔行如隔山。罗艳文说,刚接触种花,她和丈夫就像“瞎子”,对于花卉种植一窍不通,全凭一身热情,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到温室里干活,“中午大棚内的温度快接近50℃都还在干活,可是养出的花却不见好。”

  花的品质不高,加之找不到销路,几个月后,罗艳文和丈夫养的第一批花几乎“血本无归”,投入的钱都打了水漂。

  面对颗粒无收的窘境,是坚持还是放弃放弃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坚持就意味着要继续投入资金。罗艳文最后选择了坚持,她一边总结失败的原因,一边硬着头皮找亲戚朋友借钱重新购买种苗。

  “当时我和丈夫一边去外地学习种花经验,一边到柳州等地去寻找买家。”罗艳文说,为了提高花的品质,她和丈夫凌晨就起来给花带上花套;根据花的品种调配水肥……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老天的眷顾,他们的种花事业在2009年年底迎来了转机。随着柳州、广东等地对鲜花需求不断增大,加上科学的管理种植,他们出产的非洲菊、玫瑰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向他们订货的商家越来越多。当年年底,他们不仅赚回之前的投资,还获得近万元的收入,收获了养花后的“第一桶金”。

  第二年,罗艳文把原来的两亩种植面积扩增到12亩,现在她共有21个花卉大棚,最多时聘请8名工人种植非洲菊、玫瑰,年收入达10万元,她家也建起了新楼房。回想起当时别人的各种议论,罗艳文半开玩笑地说,还真让她“赌”赢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