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1日 来源:贵港日报 作者:张顺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港北讯 5月18日上午,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刚放晴,正是农田除虫的最佳时机。

  当天上午,港北区庆丰镇职业农民杨庆尤就接到稻田施药订单500多亩。杨庆尤载着5架植保无人机,直奔作业现场,一个上午便完成了作业。

  “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我愿意服务好种稻农民。”站在田埂上操作无人机的杨庆尤笑着说。

  庆丰镇位于浔郁平原核心部位,是我市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今年48岁的杨庆尤,一辈子与稻田打交道,育秧、耙地、插秧、收割、喷药是种稻最为繁琐、辛苦的环节。连资深的种粮“老把式”也深感头痛。

  因为种稻苦、收入少,不少年轻人不安心种田。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比在家种一年田地收入还强,谁还会安心种稻村里不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再也不能按传统方式种稻了,杨庆尤意识到,现在种田和以前不一样了,更需要高科技。

  2008年,杨庆尤动员20多户农机户,在全镇率先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种粮户提供机耕、机收作业,一年订单作业面积突破4000亩。

  苗孬误一造。人工育秧不仅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活,更重要的是还得有过硬的技术。同时,早春育秧苗易受寒露风的影响,秧苗质量差,成活率低,成为群众规模发展种稻的“瓶颈”问题。

  办一家机械化水稻育秧厂,杨庆尤蹦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在当时来说,不仅全市没有先例,投入的资金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旦失败,将血本无归。

  杨庆尤没能被困难吓倒。他多方考察广东等地先进水稻育秧厂的成功经验,贷款、借款150万元,与广东科利亚公司合股,共同投入600多万元,于2012年成立水稻机械化育秧厂。

  机械化秧苗具有节水、省种、省时、增产、高效的特点,得到村民的青睐,很快在当地得到推广。杨庆尤还大胆向种粮户推广“四代一管”的种稻模式,村民对他刮目相看,被群众喻为“牛气冲天”。

  “杨庆尤每年为稻农提供优质秧苗4万多亩。”该镇镇长张美玲说,“机械化作业率高了,群众对种粮独有情钟,催生了100多户种粮大户。”

  更为牛气的是,今年春,杨庆尤投入200万元,成立裕农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引进16架植保无人机,一架无人机3分钟便完成一亩地的喷药作业,结束了群众背着几十公斤药水下田喷药的历史。

  “现在种田,全部由农机完成,我们种粮户穿着皮鞋,也能颗粒归仓。”自治区种粮大户,杨林村村民黄国枝说,“杨庆尤的‘牛气’,使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张顺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