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村的致富带头人
——记乐业县雅长乡尾沟村主任王有林
2006年,龙滩水电站下闸蓄水,乐业县雅长、花坪、幼平3个乡镇9个村44个组1377户7324人迁移成为库区移民。
7324名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未来的生活该怎么办“首先得有人带,培养产业带头人是关键。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为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为产业带头人。”乐业县领导层对此意见统一。于是, 雅长乡尾沟村委会主任王有林成了重点培养对象之一。
“虽然我们处在雅长林区,各家各户田地并不是很多,但这些田地也能保证一家老少的口粮呀。如今连这么一点点的田地都没了,当时我真不知道要做什么。”回忆起村庄被淹没初期的彷徨,王有林至今记忆犹新。
俗话说“靠山吃山”。望着家门口广阔的水面,王有林想,可不可以利用这些水面做文章 2007年,王有林独自到南宁、云南、广州等地,向专家、专业户求教库汊、网箱养鱼的技术和办法。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库区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增加移民收入,该县把水产养殖作为解决库区移民的后期生产扶持项目,提出“百里库区水产养殖带网箱养鱼”总体思路,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和《乐业县龙滩库区渔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鼓励、支持库区移民大力发展网箱养鱼。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王有林与几户农民率先加入了网箱养鱼行列。在技术方面,县水产畜牧兽医局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在资金方面,该县从2012年起,每年从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解决库区移民发展网箱养鱼的贴息贷款,扶持库区移民发展产业等。当年,王有林一口气就贷款16万元,他的网箱养鱼从10个发展到50个,养殖方式也从集约型养殖发展到生态型养殖。如今,王有林建有面积3600平方米的大网箱4个,小网箱30个,预计今年产鱼3.1万公斤,按照平均每斤6.8元计算,产值达41万元。
富起来的王有林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尾沟村的村民拉入到网箱养鱼的行列,使得该村的养殖户由原来的10户发展到现在的150户,累计发展网箱1800多个,网箱养鱼纯收入410多万元。
在尾沟村的示范带动下,雅长乡的三寨、雅庭和幼平乡的百朗、百安、渡口以及贵州册亨县双江镇平华村等库区移民的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如今,仅仅雅长乡,全乡水产养殖户数就达428户,建成网箱9380箱。其中集约化网箱4280箱,生态网箱5100箱,养殖面积达438亩,库湾养殖面积达2000多亩,投放鱼苗达1500多万尾。水产品年产量达1.1万吨,年产值达1.1亿元,库区移民水产养殖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网箱养鱼成为库区移民的支柱产业。
“市场上的鱼,主要来自两湖两广,多是鱼塘养殖,一般都是四五月份下苗,10月份开始销售到来年的三四月份。我们选择生态养鱼,减少饲料投放,可以选择5~10月上市,错开销售高峰,相应就可以卖个好价钱。”采访中,王有林津津乐道自己的“养鱼经”。
就在笔者采访时,王有林接到了一位深圳老板的电话,该老板想将王有林和村民养的鱼卖到香港和澳门去。
原来,在听说了王有林生态养鱼的故事后,该老板于今年初从广州来到乐业,并在当地住了8天,看王有林如何养鱼,通过观察,看中了雅长的生态大头鱼。
“今年9月有望进入香港、澳门市场。如果能打开港澳市场,每斤鱼的价格将会比现在高出1元。”王有林说。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临桂镇上全村:一个水库移民村的美丽蜕变
7月12日晚8点,临桂镇上全村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民居在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下若隐若现。62岁的村民刘捏苟坐在自己两层半的新居前乘凉,夹杂着泥土气息的晚风从村子吹过,让老人感觉到一丝丝凉意。“好凉爽啊!”在低矮的泥巴房住了大半辈子的刘捏苟显 【详细】
陈绍平: 移民村里的好当家
他发家致富后不忘本,带领移民群众养鳖增收,村里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五一”前夕,这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被评为广西劳动模范 【详细】
兴宾区五山乡古村水库移民村探索致富路见闻
近日,在兴宾区五山乡古村水库移民村田间,村民正忙碌着,有的在给葡萄施肥,有的抽水灌溉、清理杂草……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详细】
港北区:移民村修通移民路
“禽畜满街跑,臭水遍地流,有雨两脚泥,无雨一身尘。”这是港北区奇石乡平治村过去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平治村,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和移民政策,面貌焕然一新。 【详细】
[横 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移民村家门口致富
横县是全区最大的水库移民县,全县共有水库移民35万多人,涉及各个乡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围绕难点抓移民、抓好党建富移民”的工作思路,舞活党建龙头引领作用。广大移民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百花齐放,群众致富能力不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