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长华在猪场喂养小猪。记者 覃秋零 摄
他种下了20多亩蜜桔树,精心呵护幼苗扎根瑶山深处;他多次参加培训学习,不断试验将蜜桔种遍群山;他做起了免费顾问,一心只为“猪倌”事业腾飞……
他,就是瑶乡深处的致富能人——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新石村委周家村周长华。从2011年到2015年,从5亩到20亩蜜桔林,从5头母猪到150多头肉猪的生态猪场,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周长华用汗水和拼搏,倾力构筑的水库移民致富梦。
生态养猪场:缘结一次培训
周长华能建起一座生态养猪场,完全是意外之喜。
1998年,23岁的周长华从梧州农校畜牧专业毕业。2000年到2003年间,他一直在富川麦岭日富公司养殖场当技术员,负责场内2000多头肉猪的防疫和技术护理。
期间,周长华开始将学校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他细心观察、精心养护,心里常常惦记着猪的长势和防疫。有时半夜醒来,都会轻手轻脚悄悄溜出去看一眼……3年间,周长华详细记录每头猪的防疫、生长、生病的情况,对场内2000多头猪的所有数据一清二楚。
2005年初,富川出台政策鼓励种植脐橙,于是,周长华便回到瑶山深处的家乡,陆续种植了4亩多脐橙,并在家里养了几头母猪,闲暇时就利用自己掌握的养殖和防疫技术,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养殖的动物看病,贴补家用。
2011年,自治区水库移民的培训,让他看见前进的方向和希望。当年9月,他和村里的几个青年,一起到了桂林农校,参加了果树种植和畜牧养殖的专业培训。看着别人的大型养猪场,那一刻,在周长华的内心深处,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培训返程后,他开始多方筹集资金,并在市水库移民资金和技术的帮扶下,开始逐步扩大养猪规模。如今,他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养猪场,从当年的5头猪,逐渐发展成如今存栏150多头猪,年获纯利10多万元。
20亩脐橙园:脚踏一片山
2000年后,富川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新富川”和“兴果富民”口号,这让周长华看到了商机和发展机遇。
2011年,他参加广西水库移民培训基地回来后,又陆续参加了黄竹岗基地、梧州农校的移民技术培训。经过长期观察,最后决定避开大规模种植脐橙的热潮,开始种植蜜桔。于是,他开始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猪—沼—果”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养猪和蜜桔产业一齐发展。
如今,20多亩蜜桔,已成为他家的“当家树”与“致富果”,年收入10多万元。
几经风雨路:心逐一个梦
养猪,是一门技术活。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市场波动起伏大,倘若猪群遭遇“猪瘟”,养猪户往往容易血本无归。
2013年猪“黄白痢病”盛行,周长华养的猪却没有一头染病。“在饲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预混料’,‘预混料’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大大增加了猪的抵抗能力。”保持养殖场内干净卫生是保持猪健康的重要条件,周长华每天都要打扫猪舍,清理粪便、通风,保持猪舍的干净卫生。
“饲养种猪,最常干的活就是接生。”周长华说,一年365天,隔几天就会有一批小猪出生,他们每天都处于预备接生的状态。刚开始养猪的时候,对种猪配种、生产时间把握不准,常常要半夜爬起来接生,累得够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周长华基本掌握了种猪分娩时间:要想让种猪在白天分娩,最好是上午配种。“产前5-7天,将母猪赶到产房,全身消毒后进入待产状态;产前3天,母猪的食量会减少;产前1天,体重会下降。”对这些,他早已烂熟于心。
现在的周长华,家里已经建起了三层的小洋楼,并购置了拖拉机、小轿车等,家庭年纯收入20多万元。周长华富了,但他没有忘记周围的困难乡亲。“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有义务从技术、销路、品种上,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周长华又在做着他的帮扶梦,如今,他成了养猪户的主心骨和致富靠山。
长势良好的蜜桔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养猪厂,让周长华看到了前进的动力,也使他更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明年我要把蜜桔扩大到50亩,把养猪场扩大到200头,争取每年赚40多万元。”
村里人说:“老周又在做梦啦。”周长华说:“有梦很好。”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