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5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黄元荣 陆照德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75岁的凌云老太太滕菊香因绣一幅2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而出名,其事迹一度上了各大媒体的版面。不久前,记者来到凌云采访了这位令人起敬的老太太,了解她“穿针引线”的人生故事。

  1.“别人觉得难,我觉得很容易呀”

  滕菊香是河池市凤山县中亭乡人(毗邻凌云县逻楼镇)。她的刺绣起点于20岁那年,那时汉族农村,花鞋、门帘、帽子、枕头、背带、围巾等东西都靠人工绣,这个技术活,简单的,汉族姑娘个个能学,但难点的就不是哪个都能做得来,方圆几十里,高手也没有几个。滕菊香有个舅娘,善于刺绣,在当地较有名气,年纪大了,活路多,忙不过来,见滕菊香比较灵巧,就说:“菊香呀,你有空么,也学刺绣吧,我拿纸样给你,好好学。”

  这样,20岁的滕菊香就开始学着绣,随着岁月流逝,她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刺绣,拿出什么纸样,她就能绣出什么样,花鞋、门帘、枕头(套)、帽子等,绣很精致,人见人羡。当时赶金牙、中亭两圩,滕母经常拿女儿滕菊香的刺绣品街上卖,一个几块钱,也能得一些钱补贴家用。不少周边的姑娘家,都托滕菊香帮绣踩堂鞋、礼鞋等嫁人必备的物品。

  令滕菊香印象深刻而有成就感的,是绣毛主席像章,绣在一块布上,当时乡村干部开会,身上佩戴绣有毛主席像的布巾,是种荣耀。

  看着滕菊香把一个个复杂的图案绣出来,不少人疑惑:“香呀,你怎么什么都能绣出来嘛,这些这么难绣。”“啊!我自己觉得很容易呀,绣着绣着就绣出来咯。”滕菊香笑着说,她自己并没意识到她天赋的心灵手巧。

  2.绣背带卖钱送丈夫读书

  滕菊香待字闺中做姑娘那会儿,汉族姑娘很少出门赶集,但也有例外,一次,滕菊香来赶逻楼圩,歌顶村的杨胜源看到了,顿时就被迷住了,后来杨胜源托人去提亲,23岁那年,滕菊香就嫁过来,成了杨胜源的媳妇。

  杨胜源聪明,写字好,读书好,但因家庭成分原因,读完小学,按政策不得读中学,只好回家务农。“文革”后,政策放宽,贫下中农出身的滕菊香托人问询,才让杨胜源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到了1979年,代课老师有机会外出深造,杨胜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百色民族师范学校。

  当时,杨胜源、滕菊香的4个小孩都还小,去读书要花钱,又没人挣工分,但滕菊香深明大义,再苦再难,坚决让丈夫去读书。她一个人照顾家婆及年幼的孩子,饲养家畜,白天正常出工挣工分,晚上回家,服侍一家老小入睡后,她挑煤油灯在蚊帐上,坐在床上刺绣——绣花背带,直绣到深夜才入睡,每晚只睡2~3个小时。

  日积月累,滕菊香绣出一个个花背带,拿到集市上去卖,每个背带12元,相当于一头小猪的价格,还绣“长生保命”帽等。靠着刺绣这门手艺,滕菊香积攒着一笔笔钱,补贴家用,寄给丈夫做伙食,熬过杨胜源读书那两年,此时杨家已连续欠集体“口粮款”近10年。

  1981年,杨胜源读书毕业,回来转成公办老师,次年才补完“口粮款”,后来,杨胜源调到教委任职,直到退休,搬进县城定居。

  3.“我要绣到80岁”

  为支持丈夫的工作与子女的学业,操持家务,滕菊香曾一度中断刺绣,直到多年前,市面上盛行十字绣,子女也相继成家立业,她才重新刺绣。绣给每个女儿一个花背带,还绣各种小物品送给亲戚,这是滕菊香老人快乐的事情。

  “我要绣到80岁,才罢手。”滕菊香接受记者采访时乐呵呵地说,这段时间,她在绣一幅3.5米长的《十八美女图》。其实这幅作品她三年多以前就开始了,因为绣22米的《清明河上图》花了三年时间,也中断了3年,她现在才继续续工。她说,盯着做,半年就能绣好,先前,她已经绣了两幅一模一样的,一幅送给小女儿,一幅拿去柳州卖掉了。

  现在她连着在绣的这幅,她买了四幅材料,要绣给每个女儿一幅。滕菊香说,她绣东西,主要送给亲戚,前些年,她卖掉一幅十字绣,对方给5万元,她还让了一万,“因为论起来,他也是亲戚。”滕菊香说。

  采访中,杨胜源放下家务活,还帮妻子拉十字绣。滕菊香说,她绣22米《清明上河图》,有丈夫一半的功劳,是丈夫揽下拖地板、做饭菜等所有家务活,才让她能专心刺绣。但在杨胜源心中,滕菊香辛苦一辈子帮她,刺绣送他读书,才有今天的好人生,他感激不尽,或许,这是他报答妻子的一种方式。

  □黄元荣 陆照德

滕菊香在刺绣中

滕菊香22米长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图为小孩的“长生保命”帽

图为滕菊香接受媒体采访

图为毛主席绣章

图为老伴来帮忙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