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4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记者 蒋欣攸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原标题:扶贫为民志不移

  ——记扶绥县渠黎镇大陵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益山

  广袤的甘蔗地里甘蔗苗长势喜人,蜿蜒的公路穿梭期间,农机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们忙着整装农机,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内湖绿色的水干净喜人,电脑控制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有序运作……这是记者日前在扶绥县渠黎镇大凌村渠芦屯看到的景象。

  去年5月15日,渠芦屯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今年2月5日,合作社迎来第一次分红,每个社员每亩土地得到500元的分红。

  实打实的收益给村民带来了信心。3月21日,提起合作社和村支书,渠芦屯村民吴精祥来了精神,拍着胸脯,信心满满地说:“跟着党走准没错!跟着村支书干准没错!”

  吴精祥口中的“村支书”正是大陵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益山。

  在郭益山的带领下,渠芦屯鼓励发动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注册成立扶绥县渠黎镇渠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公司管理,按股分红,收益联动,打造出“渠芦模式”,率先走出一条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渠芦屯已有453户村民入股合作社,“好效益带来好效应”,与渠芦屯相邻的大陵、弄民等屯农户也纷纷要求入社,在3个屯776户农户中,已有619户加入了合作社。去年甘蔗亩产7吨左右,合作社工作人员除了每年的分红,每个月还有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

  “今年合作社入股的土地面积将达到一万亩以上。”在合作社办公室二楼,向远处眺望,晚归的村民还在辛勤地耕作,郭益山指着广袤的甘蔗地向记者描绘蓝图。

  “三把火”点亮扶贫路

  皮肤黝黑,身穿质朴的迷彩外套,布鞋上还沾着些泥巴,步履矫健,言语交谈之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56岁的郭益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踏踏实实的农民。郭益山自2002年起担任大陵村党总支部书记,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

  新官上任三把火,郭益山刚上任就“点”了“第一把火”。2002年,南友高速公路渠芦段修建时,郭益山亲自找到承包这一路段建设的公司老板签订协议,揽下这一路段的建筑材料运输的活,并组织19户村民,每户购入一辆报废的翻斗车,成立汽车运输队。靠着这19辆翻斗车,郭益山带领村民们运送建筑材料,每车7元,整个工程做下来就有七八万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对于村民们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郭益山的“第二把火”“点”在了自家的蔬菜上。为了探索哪种农作物收成最大,郭益山开辟出家中的一亩地作为“试验田”,试种成功后,将农作物推广给村民,带动村民一起种植。“甜南瓜、毛节瓜、西瓜、豆角……能种的都种了。”郭益山告诉记者。郭益山种出芥菜后,又自己将芥菜拉到南宁出售,一亩10000斤,一毛钱一斤,靠这一亩地得到了800元的收入。爱折腾的郭益山常惹来妻子无奈的抱怨:“什么都拿来种。”

  如今,郭益山要借着甘蔗“双高”基地建设的东风,再“点”一把“火”,越烧越旺。“趁着国家政策扶持,早点建设早点获益。”郭益山和村里的致富能人决定通过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打造甘蔗“双高”基地,同时尝试多种经营,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民增收,又发动渠芦屯45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通过“小块并大块”实行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2015年5月有3500亩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合作社主要是经营“双高”甘蔗生产。2016年2月,合作社实现了首次分红,渠芦屯村民再次入股6000亩土地,周边弄民屯和大陵屯村民也积极加入合作社。

  要致富,就要走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如今,土地合并,村里的劳动力有了富余,郭益山又闲不住了,寻思着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每户村民可自愿承包两亩土地,带动村里年纪较大的村民种植蔬菜,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一个模式誓让村民脱贫致富

  从合作社最初50%的入社率,3500亩的入股土地,到现在98%以上的入社率,其间的发展离不开郭益山的努力。

  合作社成立前,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下地干活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不成立合作社,再过几年,就没人下地干活了。”郭益山说。

  劳动力不足,将制约村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郭益山心里有些着急,和村里的致富能人反复研究、论证,决定成立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

  去年4月,县工作队和驻外老乡组织召开全村动员大会,18名老队长带头签字同意成立渠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

  消息一出,村里就炸开了锅。

  “入社要以土地入股,万一土地上交了但是没收入怎么办”村民吴冲林刚从广东务工归来,恰巧遇上合作社成立,动了心,想以家中的土地入股。但是对于村民来说,成立合作社毕竟是一次创新大胆的尝试,吴冲林不免有些犹豫。

  要不要加入合作社和吴冲林一样心存犹疑的村民不在少数。

  “成立合作社,岂不是又回到了五六十年代的生产方式,这不是退步了吗”村民们回到家中也开始讨论开来,但是意见久久不能统一,丈夫想要入社,妻子不同意,儿子想要入社,父亲不同意。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成立合作社,是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是村民致富的必然途径。照这时的情况发展下去,合作社的发展将受到制约,村民想要致富更是难上加难。郭益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打消村民的疑虑。

  为了让村民了解更多的现代农业知识,更易于接受合作社,每隔几天,早上6点,郭益山就准时爬上半山腰,来到村子的广播室,广播宣传现代农业知识。

  “先做总比晚做好,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郭益山和18位队长一起,挨家挨户,讲政策、谈思路,打消村民的疑虑,请了市、县“双高”办、农业局等专业人员驻扎在村里指导工作,从土地面积测量、土地平整、地块设计、合作社机制成立等整个过程进行了专业指导。土地合并之前又对各户土地进行了确权登记在册。

  “要求别人做到的,我首先要自己做到,做给他们看。”合作社成立后,郭益山每天早上5点起床,扎进甘蔗地里,从合作社的日常运转到甘蔗的种、砍、运,凡事亲力亲为,跑遍整个片区。郭益山患有风湿,路走多了,双腿不免有些疼痛。腿疼了,坐下休息一会儿,继续工作。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两点回到家,第二天继续一大早就出门,又往甘蔗地里钻。

  一个月下来,郭益山瘦了足足有十斤。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心疼爸爸,给他发来微信:“爸爸,你又起这么早了。”郭益山的妻子也不免有些心疼,忍不住有些抱怨,劝丈夫放弃算了。

  “当时也想过要放弃,但是想想不能对不起村民,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郭益山说。而当合作社理事会讨论说要给他提供误工补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郭益山的坚持感染了村民。土地合并后,土地变广阔了,机器代替了传统农耕,开了排水沟,洼地不积水了。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2015年9月20日,渠芦现代农业合作社第一次成员大会暨土地授权仪式召开,全体社员签订土地经营授权书,将全部自有耕地交由合作社经营。

  看着长势一天比一天好的甘蔗,想象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吴精祥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夸赞:“郭支书的功劳大大的!”

  一心为民,穷村换新颜

  郭益山的心很大,心里装着合作社,更装着村民。村民感叹他们有个厚道的好支书。

  大陵村是贫困村,全村有66户贫困户,有89户农户随时面临着返贫,扶贫任务艰巨。精准扶贫工作中,从精准识别动员宣传、入户信息采集、民主评议、情况复核再到贫困户信息登记,郭益山全程参与,全力配合。

  当工作组提出要给郭益山误工补助的时候,郭益山断然拒绝,并提出将误工补助留给其他几个干活的队长。

  大陵村有13户低保户,21户五保户,77个残疾人,53个留守儿童,18个空巢老人,郭益山一一进行登记造册,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及存在的困难烂熟于心。

  每年冬天,郭益山总会主动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村里的困难群众,给他们发放衣物、粮食,帮助他们安全过冬。“他们生活困难,挺不容易的,能帮就帮。”提起“他们”,一直在笑的郭益山的脸上突然没了笑容。郭益山总放心不下他们。每逢过年过节,郭益山总要去看看他们才安心。

  平日里,困难户没米了,郭益山就给他们送米,缺钱了,就塞给他们50元、100元。村民手头紧,没钱交上医保,郭益山自己掏腰包垫上。困难户没钱过年,说上一声,郭益山又是塞上50元、100元。

  10岁的吴小梦父亲已去世,只有个聋哑母亲。郭益山心里记挂着吴小梦。“他也怪可怜的。”郭益山说。郭益山时常去看望他们,时不时给予他们50元、100元的帮助。

  一年下来,在这方面的花销就要数百上千元。而郭益山并非“有钱人”,为了供家中的三个小孩上大学,郭益山至今仍然欠着银行几万元的贷款。

  “只想让村子变漂亮些,村民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郭益山这么说,也是这么做。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不用再踩着泥泞的道路上学,为了让村民用上干净的饮用水,为了让村民的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郭益山经常和村里的致富能人到县直有关部门问政策、拉项目。

  2015年底,村里的通村水泥路通车了,渠芦屯、大陵屯和弄民屯完成屯内道路硬化,手机信号实现全网络覆盖,村民用上了干净的饮用水,还争取到环保局资金250万元建立污水处理池2座、污水管网10公里,发改局资金300万元修建“双高”基地排水沟3公里,林业局资金12万元种植绿化树300多棵。村委活动舞台、灯光球场、文化活动室即将建设。

  问起怎样当好村支书,郭益山摸着脑袋笑了笑,说:“没啥好说的,只是做好本职工作。”

  而问起未来的目标是什么,郭益山的声音响亮了:“三年脱贫,五年致富,返乡创业,回家养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