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5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李艳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创业就像乘车,你不上会有别人上,车不会停下来等你。年轻人就要敢拼,咬牙坚持!” 当有意创业的农村青年讨教成功创业经验时,田阳县至恒门业总经理苏俊宇总要强调自己历经风雨悟出的这一体会。

  苏俊宇,田阳县洞靖镇活旺村一个土生土长的“80后”壮族汉子。2006年,他借来2万多元启动资金开了一家小店做代理销售门窗生意。10年后的今天,他所成立的广西田阳县至恒门业有限公司,占地34.6亩,年生产各类中高档系列门7万多平方米,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有固定技术员工140多人,其中116人是来自田阳县较偏远山区的农民工。

  怀揣梦想 走出大山

  过去,田阳县洞靖镇地貌严重石漠化,物产匮乏,生活清苦。这让苏俊宇产生了强烈的“我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念头。初中毕业后,苏俊宇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村里同伴一起走出山门,外出打工。几经辗转,苏俊宇来到广东顺德,先后在五金厂、电器厂、不锈钢门厂工作,从普通工人、技术工、生产线班长一直干到车间管理层,技艺提高,攒下积蓄,生活逐渐安定。

  返乡创业 艰难起步

  有一年,苏俊宇从广东回老家过春节,看到村里的农户起新房却还配着老式的木制门窗,破坏了新房的整体美。当时的田阳房地产业正迅速发展,门窗安装市场存在巨大潜力。见过世面的苏俊宇嗅到商机,决定返乡创业。2006年,苏俊宇婉言谢绝广东原工作单位的挽留,向亲戚朋友借了2万元的启动资金,加上自己的积蓄,在田阳县城租下一间20平方米的小店,开始了个体经营的艰苦创业历程。当时他代理销售其他门窗品牌,只雇得起2名员工,自己既做老板,也当打工仔,费尽口舌谈业务,流血流汗搞安装,凡事亲力亲为,广结人脉,积累资金。

  创建品牌 拓展市场

  不满足于只是做产品经销商的苏俊宇2008年注册“至恒”门业商标,成立至恒门业有限公司。2年后,他租地3亩,购置门窗生产设备,从广东请回20来个当年和他一起“制门”的同乡,铆足劲加大产量。“至恒门”在田阳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日渐凸显。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申请到县城东工业园区34亩工业用地指标,当年8月投资2500万元开始建设新厂房。他大胆引进先进设备代替了传统流水线,真正做到环保生产。同时,采用先进、独特工艺使“至恒门”的仿铜、仿实木、仿金属类的表面处理达到99%的仿真度,可确保“至恒门”的中高档产品使用10年以上不褪色。2013年,工厂正式投产,并通过ISO9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被认定为百色市重点中小企业。目前,产品主要销往区内各县市并远销云南、贵州、越南等地。

  饮水思源 回馈社会

  公司稳步发展,苏俊宇未曾忘记给予他帮助的县委、县政府以及并肩创业的工友们。“是党委、政府真正把我们农民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帮助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我也要回报社会。”苏俊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至恒门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刚入厂时基本是什么都不会,但他们渴望工作、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心愿就像当年的我。我一定要帮他们。”他开办技能短训班,手把手向新员工传授门窗安装技能,直到全员合格上岗;不仅提高员工工资待遇,还出资建成4层员工宿舍楼,解决了60多户困难员工的住房问题;捐赠4万多元帮助贫困老乡子女圆大学梦……提起苏俊宇,人们想到的不仅是质量可靠的至恒门窗,还有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博大胸怀及责任。

  2016年,田阳县率先推行“金融扶持,带资入股”扶贫新举措,即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可由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进入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展望未来,苏俊宇满怀信心地说:“新的扶持政策不但能让我的公司靠贷款扩大生产,还可以解决8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户贫困户年终还能够分到几千块钱的固定分红。至恒门业会发展得更好,做百姓买得起的好门,帮更多的乡亲脱贫!”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加州路人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