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5日 来源:岑溪市委宣传部 作者:覃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屋门前的空地上,一排排的架子上搭着一块块长排状的竹笪,上面晾晒着雪白的米粉,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亮,空气弥漫着一股股米粉清香沁人心脾……这是岑溪市三堡镇车河村家庭作坊式米粉加工户霍浩全家日常的情景。

  三堡米粉,是三堡镇生产的一种食用干米粉,尤其是该镇车河村生产的米粉最为出名,其历史悠久,深受广大吃货的喜爱。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村民已经摒弃了原有的手工制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的机器,制作出来的规格统一、样式齐整的米粉。然而,霍浩全一家仍沿用着最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他们认为,传统的味道,始终跟生产线上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很多人也说传统手工做的更好吃。而这,也是他们一家人坚持老手艺的动力。

  一门手艺养活一家人

  “我们早上5点多钟就起来了。”霍浩全说,在笔者到来之前,一家人已经忙活了近8个小时。首先,采用本地清纯的山泉水,将优质大米浸泡,直至发胀,再用石磨将米碾磨成浆,接着均匀倒到竹簸箕里用柴火蒸熟后,使米浆变为粉皮状,然后一块块捞起来,放在一块块长排状的竹笪上,最后移到室外的架子上在阳光下晾晒。

  “从1979年开始,我就从事米粉加工,从未间断。”现年已经54岁的霍浩全,15岁那年,他便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制作手工米粉的手艺,一直伴随他至今,成了村子里制作米粉时间最长的村民。39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他都没有放弃过这样一门谋生手艺,并且靠它养活了一家人。

  手工制作三堡米粉从选米到成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考究,“譬如磨浆过程中磨的速度不能太快,转速太快了磨出来的浆质就不是很好,对米粉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霍浩全介绍,“还有倒米浆进竹簸箕的过程中,需要记住‘快、匀、薄’三个口诀,动作慢了,米浆的水分就会渗过竹簸箕,导致缺水分影响质量;米浆铺得不均匀,米粉就会粗一段细一段的。而且,蒸的时间要把握得准,蒸久了太熟,晒干了不够‘脆’;蒸的时间短了,则不够韧。”

  “下午还要将晒干的米粉用茶油温润压平后,便用电铡铡成细条,再次晾干后经过包装方可出售。”霍浩全说。

  手工制作慢工出细活

  三堡米粉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桂林灵渠建成后,大量北方兵屯岭南。由于这些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米食,于是当时的人们想出了把大米碾粉做成面条状来食用,这就出现了最早的三堡米粉,而这门传统手艺也被作为“传家宝”在车河村一代一代传下来。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少数带动多数,米粉家庭加工作坊不断增多,农忙种稻谷,农闲制米粉,鼎盛时期,全村多达60多家,从而赢得了“米粉村”的美誉,但如今只剩下不到20家,而且有4家已经采用了机械化生产,除了烘干之外,其他工序都可以用机械化来代替。

  霍浩全表示,用传统手艺制作米粉工序多、出活慢,自己也曾想购买机械化设备。但转念一想,人是省力多了,但做出的米粉肯定和纯手工制作出来的是有区别的,所以至今还是坚持手工制作。

  “一直以来,我家做的手工米粉从不愁销路。”由于霍浩全一直沿用传统工艺制作米粉,整个制作过程费时费力,所产的米粉柔韧耐煮、味道清甜、细滑可口,适宜炒、煮、凉拌等烹饪,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几乎每天都有客商或周边的群众自驾车到他家的手工米粉作坊购买,亲眼看看生产过程,尝尝现做的米粉。

  “做米粉就是看天吃饭,粉必须自然晒干,不能烘干。出太阳时才能做,所以每天晚上我都要看天气预报。”霍浩全说。

  由于采用传统手艺制作,霍浩全一家人一天一般只能做60公斤米,做出来的米粉55公斤左右,每公斤米粉可赚利8元左右。“最多一年有过218天的晴天可做米粉,最少一年也有180天的时间可做,年获利润大约10万元。”

  有时受天气影响,霍浩全家的米粉不时缺货,客商经常要打电话提前预订。“传统制作的米粉安全、放心,味道好,很多人都喜欢吃。这也是我们坚持做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

  哪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米粉制作手艺日渐式微呢

  霍浩全告诉笔者,用传统方法做米粉是件辛苦的差事,要经历浸、磨、蒸、晒、压、铡、晾等十几道传统工序,其中只要有一道程序出现问题,便会影响产品品质,还一天要忙10多个小时,而且获利也不多。因而,愿意以传统手工做米粉的村民越来越少。而且,务工潮的长盛不衰,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接班做。

  霍浩全的四女儿霍津梅大学毕业后,在博白的一间小学当上了一名英语教师,今年趁放寒假回来也来帮忙做米粉,在她的心中,这种老旧传统手艺要保留下去很有难度。“如今,村中机械化生产线日产米粉可达2000多公斤,从家庭作坊升级到现代化生产,是未来车河村米粉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估计再过10多年,或许就没人做这种手工米粉了,而这门儿手艺怕也是要失传啦!”

  ( 覃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