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韦鹏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你们还记得曾馥平吗?”“当然记得!”

  6月29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肯福移民安置点,村民刘金玉、韦世良、卢常恩等正在聊天,记者向他们打听,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1994年7月,曾馥平作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来到环江扶贫,一干就是24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被群众亲切称为“真扶贫”。

  刚刚放下行囊,曾馥平就走进大山深处,所见所闻让他震惊:群众吃的是稀稀的玉米糊,喝的是黄绿色的坑渍水,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屋,许多孩子甚至衣服都没有穿,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我意识到扶贫不是送衣送粮就行,只有通过科技和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曾馥平对扶贫有了新的认识。

  该怎么办?曾馥平和同事们苦苦思索,他们深入调研,进村入户找群众谈心,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并成立扶贫公司,采取“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模式推进。具体方式为:组建科环扶贫公司,为搬迁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不搞无偿救济式扶贫,而是由搬迁户分户承包土地,以贷款的方式购买农资。曾馥平担任科环扶贫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1996年9月3日,下南、龙岩等乡镇的97户513名移民搬进肯福示范区。科环公司因地制宜,带领移民发展水果、甘蔗、畜禽、蔬菜产业。

  在第一批搬迁户中,刘金玉是唯一的女性。当时她已年过四十,是4个孩子的母亲,她说:“我已经穷了40多年,有这个机会我要搏一把!”意想不到的是,丈夫并不愿意搬迁,刘金玉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和丈夫分居,自己带着两个女儿搬迁。

  如今的肯福,移民群众全部住上楼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664元。

  “肯福模式”在当时是极大的创新。依靠科技,不断创新扶贫理念和扶贫模式,这是曾馥平24年来始终不忘的初心。1998年,曾馥平挂任环江副县长,2006年至今,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他逐渐在全县推广扶贫新理念、新技术。

  大石山区石漠化严重,曾馥平带领扶贫小组在古周村建立退耕还林种草养牛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涉及种草养牛重点户91户,牛舍2770平方米,优质牧草500多亩。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曾馥平和同事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研,基本确定了各乡镇主导产业,编制了《环江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并示范发展香猪养殖、中草药种植等产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