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4日 来源:凌云县融合媒体中心 作者:黄元荣 韦轩 杨小节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凌云红薯粉以口感顺滑、经煮不烂等特点广受青睐,畅销县内外。当前正是加工红薯粉的季节,特别在下甲镇的河洲、水陆村,村民们每家每户都忙着制作红薯粉。

  下甲粉朝里薯。“我这几年都收购朝里瑶族乡九联村那荷屯罗宗斌家的红薯,那品质好,加工出来的红薯粉倍消费者受青睐…”水陆村王大姐如是说。

  近日,笔者带着好奇,走进九联村红薯种植基地,在忙碌又热闹的劳动场景中见到了罗宗斌。

  交流中罗宗斌介绍,他8月种了26亩红薯,3个多月的时间就有4万多的收入。“在罗宗斌影响和帮助下,我家2017年起发展“烤烟+红薯(水稻)”轮作,年纯收入近10万元。”得知我们来意后正在收红薯的村民韦保兰满面笑容地说道。

  罗宗斌是九联村那荷屯人,年轻的他命运多舛。2004年到本寨一户人家当上门女婿,岳父已瘫痪多年,岳母经不住家庭的困难而改嫁他乡。罗宗斌面对新婚新家,但这个家却家徒四壁,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罗宗斌一个人身上,他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垮,而是变得愈发坚强。他在建筑工地打过临工,帮别人种过地……只要能赚钱,什么脏活、苦活、累活他都干。

  2015年,在新一轮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时,他家以47分纳入贫困户。怎么脱贫?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2016年9月在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的引导和鼓励下,他在20亩桑园里套种红薯就收入4万多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尝到甜头后的罗宗斌更加努力学习科各种学种植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他发明的桑园套种红薯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益,得到专家的认可并在全县推广使用,还被县乡两级聘请为农民专业技术员。2016年他家也成功脱贫摘帽。

  2017年罗宗斌提出,由妻子韦秀连继续发展产业,自己组建一支建筑施工队的想法,得到全家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他立即自筹1万余元并购买了搅拌机、脚手架等建筑设备,消息一传开村里年富力强、有丰富建筑施工经验的村民便纷纷加入施工队伍,专门从事村里房屋土建工程和房屋装修等工作。2017年至今,该队伍活跃在扶贫易地搬迁安置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脱贫攻坚工作中,成为朝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加入了施工队,不出乡就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如今每天220元左右的收入,不错啦”在一民房建筑工地上村民韦建成一边忙着砌房砖,一边兴奋地告诉笔者,以前靠打零工养家糊口的他,如今每天220元的收入让他感到很满足。

  “甩掉穷帽子,带富乡里人。”村民委主任罗干全说,罗宗斌通过发展种烤烟、红薯(稻谷)、建筑、种桑养蚕等,年纯收入达10万余元。同时,两年多来村里有50多户群众走“罗宗斌模式”——“烤烟+红薯(水稻)”+N产业,也先后甩掉贫困户的帽子。

  据了解,如今河洲、水陆被大家称为凌云红薯粉村,村民主要靠种植和收购该县其他乡镇特别是朝里境内的红薯,加工成红薯粉出售,每公斤可卖30元以上,仅这两个村红薯粉加工产业的年产值就有800万元左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夏影影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