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贫穷与富有,都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设想和期盼,而和谐社会则是中国自古至今矢志不移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生活模式。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浅吟低唱,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拍案高歌,无一不宣泄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神往。
我区作为后发展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任重道远。在建设过程中,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与社会公众教育、医疗卫生、获取文化知识等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都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尤其是群众的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走路难、住房难、发展难等涉及民生的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难题不解决,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改善与提高,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大打折扣。而没有全民的共享,便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动员鼓动公众参与创造,和谐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由此,构建和谐社会绝不是某个部门的事务,也不是喊几句口号或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就能实现了的,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与拥有,也不能涵盖和谐的全部内容。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必须携起手来,寻找一个切入点和角度,选择一种群众能够积极参与的活动方式和载体解决民生难题,最大限度地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才能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共建。
去年至今,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城乡清洁工程”,今年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桂林公交系统根据桂林旅游城市建设目标,邀游客和乘客参与公交文明行业建设活动;贺州六大民心工程的开展;以及各级团组织、妇联等开展的各项排民忧,解民难的活动,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从各自的工作特点出发,选择一个角度切入,开展扶贫、培训、改善群众生活面貌等工作,或推动部门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优化发展环境;或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或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在解决了发展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群众最关注的实际难题。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解决起来面临许多困难,确实很辛苦,更要行必责实,事必躬亲。但惟如此,才能在共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找到开展工作的最恰当方式和载体,激发群众的参与意愿,携手共同行动,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脚踏实地,用行动改变落后的面貌,一步一步推动我区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