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23日 21:39 人民网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有一个令人向往敬慕的地方:那里曾率先高擎革命火炬,成为最先掀起推翻旧中国浪潮的地区之一;

  有一个对外难以启齿的表白:那里太穷太落后了,建国以来一直背着“全国特困县”的帽子!

  “东巴凤”(指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凤山县)——70多年前,这块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动“百色起义”和创建红七军的策源地,如今开始告别后一种难堪: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令人欣慰地在为她作出了这样的另一个证实:当年革命走在前头,如今建设不甘落后!

  9月初秋,记者重返“东巴凤”,但见,这块昔日贫穷荒凉得远近闻名的地方,如今处处变得生机蓬勃——山岭林木苍翠欲滴;城乡新楼厂房高耸;田野五谷生长茂盛;公路进城进镇进村;通讯沟通山内山外……

  “水清了,山绿了,路宽了,房新了,城美了,厂多了,干部群众精神了”。老区巨变,告慰先烈。

  不同寻常的背景

  “东巴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总面积6133平方公里,总人口70.33万人,其中壮、瑶、毛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85.3%。“东巴凤”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的腹地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70多年前,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运筹和策动了举世闻名的百色起义。当年,邓小平在广西的4个多月中,就有3个多月在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革命战争年代,三县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大革命时代的1932年,东兰全县人口由11万人减少到5万人;凤山县有14550人为革命壮烈牺牲或为反动派残酷杀害,巴马瑶族自治县有1460人为革命牺牲。解放初期,三县平均每9户人家中就有一位革命烈士。

  “东巴凤”既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国后, “东巴凤”广大干部群众与贫困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虽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由于解放前反动势力的严重破坏以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直到2001年,三县人均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全国水平的26.5%、13.3%和47.6%,尚未解决温饱和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共达40.63万人,占河池市贫困人口25.4%。水利、交通、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基础设施也远远落后于广西水平:5000多个村子不通公路;20多万群众和上百万头牲畜饮水难;青少年初中升学率仅为37%左右,小学适龄儿童辍学率高达4.6%;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三县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

  三县长期贫困落后成为广西历届党委和政府一块 “心病”。

  2003年,早春2月。东巴凤崎岖艰险的山道上,来了一行风尘扑扑的干部队伍,他们来自自治区直属机关各部门,领头的是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

  曹伯纯已不是一次亲临东巴凤了,可这次的到来,却是为了考察论证一场彻底改变老区落后基础设施战役的可行性。

  进壮家,访瑶寨,爬险峰,下深谷。越走,曹伯纯的心情越沉重;然而,越走,曹伯纯的决心也越坚定:来一场大会战,改变老区落后薄弱的基础设施,增强老区的“造血”功能,奠定老区发展的坚实基础!

  考察期间,曹伯纯亲自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召开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和河池市以及三县负责人有关改变东巴凤落后面貌的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现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发展起来,富起来,老区人民过去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落后面貌老是改变不了,我们这些干部拿什脸面去见老区群众?!”曹伯纯的话说得饱含深情,在场的干部都底下了头。

  两个月后,2004年4月19日,一纸《关于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意见》,盖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大印的“红头文件”正式下发。《意见》决定:从2003年起,广西将利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人力、精力、物力、财力,以大会战的形式,对三县进行有力帮扶,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从而为老区发展搭建平台,改变其贫困落后的面貌。

  这是老区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一次革命的继续。两次革命尽管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和对象,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起来!

  “当年革命走在前头,经济建设不甘落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与三县各族人民心底愿望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战争年代一样的热情

  波阑壮阔的“东巴凤”革命老区建设大会战,一共安排了12类34个大项目75285个改变老区面貌急需建设项目。总投资22.28亿元。

  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由3名副主席亲任指挥长、26个部委办厅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会战指挥部,各级党委政府把这一战役当成是检验执政能力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试金石。会战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自治区主席陆兵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解难题、现场指导。自治政府还带头缓建办公楼,将2亿多元的资金用来支持大会战;河池市把大会战指挥部移到一线,书记、市长亲临一线指挥,现场办公;三县党政领导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同群众一身汗水一身泥地奋战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大会战两年期间,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指导工作不下20人次。河池市党政领导不仅带头深入一线,还组织10000多名干部开赴“前线”,亲身参与会战。在区、市、县指挥部,大会战的大小项目被一个个标上地图,每完成一处便插上一面红旗。东兰县甚至把“作战图”挂到街头,让群众了解和监督会战进展。该县当年曾跟随邓小平一起闹革命的99岁老红七军战士牙美元感叹:这样的老区建设大会战,建国以来广西前所未有!

  早就渴求经济上翻身的东巴凤老区人民积极性火山一般爆发出来。男女老少齐上阵,会战高峰时,三县投入人数最多时每天达52万人,占总人口74%。他们或“乡自为战”,或“村自为战”,或“家自为战”,四处摆开了战场。许多群众宁愿牺牲个人利益,让出了自己的责任田,砍掉的自家的林木。东兰县要修一条二级公路,原计划要2个月完成的征地拆迁工作,结果仅用10天便完成;凤山县长洲乡一段公路要经过那烘村的八角林地,面对每年高达2万多元的损失,罗昌华等村民不要一分补偿,毅然砍掉了已经挂果的1600多株八角树,开出了一条5·5公里的公路;有30年党龄的凤山县砦牙乡政府副主任科员罗起年、东兰凤山县党龄30年的砦牙乡政府干部罗起年和东兰县武篆镇色故村党支部书记黄秀新为大会战日夜奋战,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大会战消息传到外地,各地政府和群众踊跃捐赠了上千万元的捐物,支持大会战,参与这场感天动地的“大合唱”。

  “东巴凤”又一次“换了人间”

  在东兰县,流传着一个当地人当年羞于启齿、如今却得意提起的故事:3年前,浙江省花神丝绸集团董事长沈家乐得知东兰县桑蚕种植规模大,有意前来投资办厂,于是开着轿车日夜兼程,先是来到南宁市,再从南宁开车到东兰。谁知,县领导特有的热情并没能把沈家乐留住:这位不在呼跨越数省、长途跋涉风尘扑扑前来的董事长,却只因东兰“难于上青天”的恶劣交通环境而却步:当头下午4时到达县城,5时便打道回马。

  从南宁到东兰,200多公里的路程,竟花了12个小时才到达!而且沿途悬崖峭壁、急弯窄道、险象横生!“我的产品总不能因为路不好而压在仓库里呀!”临走,他抛下这句话。

  无巧不成书。今年2月,还是这个沈家乐,却携带4000多万元的资金再次来到东兰投资创办“花神缫丝厂”。仅用4个多月时间,今年6月下旬便“卡嚓卡嚓”投入生产。

  让沈家乐动心的原因是:除了资源外,东兰的交通得益于大会战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南宁到东兰,已经由原来12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

  凤山县江洲乡盛产木材,但在过去,村民们在销售杉原木时,需先用马驮到远离村屯的勉强可以走拖拉机的公路边,然后用农用车拉到邻近的平乐乡,再由平乐乡用卡车运到目的地,30公分直径木材在装车前成交价每立方560元,光运费就用去了430元。提起卖木材,村民们的山歌唱出辛酸:“种树成材十几年,运到山外累驼背,汗水浮得枕木动,一年口粮换不回”。

  如今,村屯公路修通后,村民们购置了农用、货运车,木材砍伐后再也不用肩挑马驮,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通乡油路建成后,从平乐至江洲24.5公里的路程只需30分钟,30公分尾径杉原木在伐木场每立方的卖价就达1100元,当地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激发了发展种养、林业等产业的积极性。

  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练乡村同贺屯的壮、瑶族群众过去有个不好习惯: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这种人畜同居一屋的不卫生习惯世代传承,不知延续了多少个年代。这次大会战,村民们以大兴沼气池为突破口,按照“一个池子(沼气池)、一窝母猪(养猪业)、一座新房、一片果园”的生态家园规划,拆旧房建新房。全屯兴建了三排整齐划一的牲口棚和标准沼气池,人畜分开。沼气池建设带动了农业和种养殖业发展,每户饲养母猪由原来1~2头发展到5~6头。猪多肥多沼气足,村民们用沼肥和沼液种植蔬菜水果获得丰收。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大会战前不足1000元猛增到3000多元。

编辑:admin  作者:罗昌爱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