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10日 10:53 新华网广西频道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份新公布的农情调查显示,广西一些地方农村青年“厌农”现象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越来越少。

   国家统计局北海调查队去年对合浦县7个乡镇的8个村进行了调查,受调查的80个农户中共有30岁以下青年劳力102人,其中57人长年外出打工,约占55%。留下的人员中,大部分人也不愿下田从事农活。

  这种情况一来造成耕田撂荒,二来也导致农业生产后继乏人。时下正值花生收获季节,记者在合浦县公馆镇看到,不少家庭的责任田里都是上年纪的妇女领着中小学放假的小孩在拔花生。一位姓彭的村民说,村里很多青年不懂农时节气,不会播种,不会犁田耙田耘田,即使他们愿意干也干不了。

  合浦县是广西的农业大县,乡镇人口80多万,劳动力45万人,耕地约5.3万公顷。由于多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一些村子甚至出现人口递减现象。闸口镇茅山村村干部说,村里719家农户中,每年毕业的初、高中生60多人,留在村里的不超过15人,很多人不愿再回到农村。

  农业生产辛苦,收入低,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是农村青年“厌农”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了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但不少青年表示,在农村干活远不如到城里打工,不仅能多挣钱,还能见世面,交到更多朋友。

  农村青年“厌农”现象使得农村出现“空壳化”。今年6月中旬,记者在著名的“荔枝之乡”钦州市钦北区新棠镇看到,由于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一些果园尽管成熟的荔枝果实累累,却无法及时采摘和装车发运。新棠镇荔枝协会一名负责人说,剩余在家的农村劳动力都是老弱妇幼,体力差,文化低,不能按客商要求分拣鲜果,这种“有种难收”的情况影响到今后水果种植业发展。

  一些人士提出,农村青年的“厌农”现象值得重视,除了努力落实中央的“少取”政策,还应该在“多予”和“放活”上开动脑筋,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鼓励农村青年就近创业和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编辑:admin  作者:梁思奇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