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06日 11:21 辽宁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十七大报告将“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认清发展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展县域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路径。

  把握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需把握发展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新农村建设在经济上的深刻内涵,把握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把握以发展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趋势。

  新农村建设赋予农村经济新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以县域为单位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性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对“村”的建设,而是对整个农村区域的建设。县域作为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重要枢纽,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诸方面发挥着区域性综合功能。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县域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这是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依据。同时,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农村经济的新要求,赋予农村经济新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以县域为单位而不是以乡村为单位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性。

  从经济角度讲,建设新农村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这“三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趋势,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经之路。

  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现代化要求把个体化的农业生产变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即把农业生产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社会化生产的过程。

  农村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的配置。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的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将市场机制和市场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农村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农村不断扩展、在农村生产和就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工业化的基本标志是县域生产总值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及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

  农业生产企业化。是指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权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农业生产企业化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

  农村城镇化。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联动,并以此承接农业人口的转移。

  上述内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是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是实现整个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突破把农村界定为乡村的传统思维定势,从县域的视角看待整个农村区域的建设,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应。

  县域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的综合区域。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为腹地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主要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农村性是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又具有地域性。它涵盖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广阔区域,拥有该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各种生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和按市场经济原则吸纳、配置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因而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宏观背景,要求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载体功能

  建设新农村,是在我国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后提出来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既涉及产业经济和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关系的演变规律,也涉及空间(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演变规律,并由此决定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的载体地位。

  从工业化发展一般进程看,工业化初期主要是以农补工,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到工业化中后期,则实行以工促农、以工补农。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不同区域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价值观念及经济政策等不同,往往会造成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只有当空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差距才会慢慢地缩小。威廉姆森认为,区域间的发展呈现一种倒“U”型规律。也就是说,区域的非均衡发展是必然的,最终各区域的发展也将达到均衡状态。由于我国的城市和农村既分别承载着工业和农业两种不同的产业,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区域,所以,新农村建设既遵循了工业化深入发展中以工促农的规律,也体现了空间经济和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区域均衡、以城带乡的趋势。当前,我国不断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工农并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宏观背景。

  那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载体是什么?是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接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县域经济处于“乡首城尾”,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通过县域经济这个载体,可以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已被省内外的实践所证实。省内外凡是经济比较发达、财政实力比较强的县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比较迅速。这些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县城或中心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对传统的乡村经济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从总体上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把握以发展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趋势

  县域工业化带动农村生产发展。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培植地方支柱财源、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工业兴则县域兴,工业强则县域强。县域工业的发展也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能力。当然,强调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并不等于抛弃农业而单纯地发展工业。事实上,县域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将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或第三产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以及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业。只有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解决县域经济千头一面、产业结构趋同、产品结构雷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依托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县域特色经济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就我省而言,辽南地区应充分利用交通优势、港口优势,使县域经济再上一层楼;辽中地区应充分利用城市群优势,使县域经济有更大发展;辽西、辽东地区应凭借各自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林业和特色工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就是培育竞争优势的过程,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发现特色、培育特色、打造特色、发展特色和提升特色,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经济外向化开阔新农村建设的视野。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但不是封闭经济。以发展县域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外向化道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牢固树立“县域之外都是外”和“无外不兴、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的开放性思维和观念,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应大力实施项目牵动战略,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通过以闲置工业用地吸引资金,以资源换技术,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市场吸引项目,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县域城镇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县域城镇化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县域城镇位于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社会条件比乡村优越,且农民迁入成本相对较低,对农民的迁移具有很大吸引力。特别是那些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加强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项公共事业的水平,将有利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县域城镇化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缓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张力,从而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县域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县域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构成的社会系统,可以综合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群众富裕、教育先进、社会安定、精神文明、民主法治、不断进步的和谐农村。

编辑:丹子  作者:林木西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