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增城举行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县域经济不是每个县每块地都要工业化和城镇化。其矛头指向显然在于,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国县域经济的盲目性发展倾向。
虽然科学发展观正在深入人心,但不少地方仍然片面地把发展工业化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建开发区,把发展城镇化理解为上广场、建楼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损害农民利益的低端制造业项目已经开始向县域转移,而一些基层县市受“招商引资”驱动,也乐得“拎到篮子里都是菜”。
所以当下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可有可无。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向下连接着千千万万的行政村或者自然村,向上连接着更大数量的城市或者经济核心地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和切入点。发展县域经济绝非在所有的村村镇镇都办企业、通公路、起楼房这么简单,而是要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和城镇布局的优化,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这个研讨会为什么在增城开?因为增城的县域经济发展极具特色,比较早地形成了利用主体功能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城模式”。地处平原丘陵地带,既处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又毗邻粤北山区的广袤乡村。针对这种自然条件,增城市在区域功能布局上,将增城的发展放在整个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发展格局、发展趋势下来考量,依据“南部工业发达,中部生活设施齐全,北部自然风光秀丽”的实际情况,把增城分为南部工业区、中部文化产业区、北部生态旅游区进行规划发展,进而形成各有特色的三大主体功能区,实现差异发展和优势互补,走出一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增城北部生态保护区绝对不发展工业,要发展成旅游区,资金从哪里来?早在2002年,增城市就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每年从南部工业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10%给北部山区镇。又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反哺北部三镇,使北部搞好转移农民和教育、治安等社会事业,还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北部发展都市农业和搞好生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政绩考评机制也发生变化,各个地区根据定位区分考评侧重点。北部只考核农业和服务业产值,不考核工业;南部镇则侧重考核工业总产值;中部侧重考核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功能配套能力。
工业化、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但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不应是一个模式,更不能再搞什么“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些县域内发展条件差异性大的县市,完全可以借鉴主体功能区的方法,做好县域经济的空间科学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而推动这样的发展,除了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外,尤为重要的是,发展的措施必须得力和到位。这就是增城模式给人的启示。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增城模式: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 模式综合材料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 ——增城模式 区域经济因资源秉赋、区位人文、发展基础等条件不同而呈现出非均衡发展规律。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为了进行区域统筹发展,国家将国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