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8月11日 09:49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5年11月,武鸣县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2006年,武鸣县在南宁市6县中人均GDP率先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62元,增长15.1%,首次突破年增加500元大关。现在的武鸣县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话,涌现出双桥镇下渌村等一批新农村样板,为我们展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实图景。

  “生产发展”

  ——产业引领农村经济

  驱车走在武鸣县城厢镇平等村的村道上,放眼一望,全是成片的木薯地。木薯淀粉加工厂也开在了田间地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农民把自家的木薯拉到淀粉厂去卖,还有部分村民到淀粉厂里当起季节工,领回每个月1200元左右的工资。

  据了解,木薯是武鸣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当地的一大资源优势。2007年全县木薯种植面积37万亩,生产鲜木薯83万吨,产值2.71亿元,一般农民种植一亩木薯可增收800—1000元左右。

  武鸣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木薯产业非常重视,提出将木薯产业发展成为武鸣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目标,并制定了《武鸣县木薯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私营企业走新型的工业发展道路。现在全县拥有木薯加工企业33家,木薯压榨能力为4200吨/日,变性淀粉生产能力为300吨/日,酒精生产能力为290吨/日,实现年工业总产值8.2亿元,造就了宁泰、灵生、红枫等知名淀粉品牌。

  为了实现木薯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武鸣县强化对木薯加工企业的监督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治污的技术、资金投入。到2007年底,全县木薯淀粉酒精加工企业全部上环保设施—厌氧工程。皎农酒精能源有限公司、安宁淀粉有限公司等企业还能利用厌氧罐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作发电或回馈锅炉,节约电、煤40%以上。皎龙酒精能源有限公司还成功开发建设循环利用工程,利用酒精渣加工生产动物饲料,达到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的目的。

  除了木薯,武鸣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以伊岭牌农工贸公司为龙头企业,带动优质稻和超级稻的种植和推广,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亿公斤以上;以香山糖厂和东江糖厂带动全县32万亩的甘蔗种植;通过引进利源公司、巨东正大公司等,带动发展起全县1900多规模养殖户。

  “生活宽裕”

  ——目标就是农民增收

  “生活宽裕”是武鸣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而要“宽裕”,就得“增收”。

  想要农民增收,首先得“减负”。武鸣县对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等各项农业补贴政策,毫不含糊,截止2007年,试点工作两年期间,全县兑现农民各种补贴1000多万元。

  农民要致富,必须有技术。武鸣县不断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授民以渔”,提高农民创业致富能力: 结合南宁市开展的“三个百万活动”(百万农民就业培训、百万市民素质培训、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打造新型农民; 用“绿色证书”武装农民,全县8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1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在“增收”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保障救助体系,也是农村繁荣的必须之举。现在武鸣县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996年480元/年.人,提高到2006年650元/年.人,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了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武鸣县还创新救助办法,将灾后救助变为灾前救助,坚持每年修建一个灾民新村,共转移安置灾民361户1063人。

  “乡风文明”

  ——时代新风吹拂乡村

  坐在家里收看全国各地音像节目,电话一拨号连通全世界,轻点鼠标网上随便游……这是武鸣县农民日常生活的写照。

  为构筑农村文化发展新平台,武鸣县改造维修和兴建16个乡镇一级的农村综合文化站,原来聚在村口打牌的村民,都选择走进文化活动室里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 173个村屯建立地面卫星接收点,广播电视电话实现村村通,特别是太平镇林琅村板潘屯成为全国继北京延庆、陕西延安后的第三个新一代卫星电视安全直播接收系统试点。武鸣县还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三农”科技服务网、科技“110”、“12316”三农热线等信息网覆盖全县,双桥镇下渌村和杨李村、城厢镇大皇后村、锣圩镇岜勋村电子信息服务站建成使用,农产品供求信息实现全国联网,电子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被列为全国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

  为了突出壮族特色文化,武鸣县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663文体工程”,电影、文艺演出、篮球比赛、棋牌比赛走到了农民身边。

  “村容整洁”

  ——通路通水又用沼气

  “以前没有水泥路时,一到砍甘蔗季节和收西瓜的季节,我们就发愁。因为天老爷一下雨,甘蔗就堆在路边运不出去,眼看着发芽;外面的老板进不来收西瓜,就只能任由西瓜烂在田里。”城厢镇平等村一位潘姓村民说:“但现在好了,水泥路一直通到村里,老板自己上门收西瓜,我们村的西瓜因为品质好,价格都要比其他地方的贵。村民到县城也很方便,每天有两趟班车直接进村搭客。”

  武鸣县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开工建设了一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不仅为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依托,还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据统计,该县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建成农村道路1073条、1811.36公里,村屯水泥路网建设初步形成,有效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6.32万亩,使得全县农田旱涝保收水平达到71%。

  武鸣县还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71处,进一步解决了农民饮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昔日山上的耕牛看到前来送水的红色消防车,就会疯了似的往山下冲。”城厢镇平等村的村民用老故事形容过去缺水的艰辛,可如今清甜的井水直接流到了家里。生活好了,村民们也开始讲究品质了,“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到了村屯,清洁的沼气进了81%的武鸣农家。

  “管理民主”

  ——村民自主一事一议

  武鸣县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形成“一事一议”模式,项目申报、筹资方式、项目实施、管理方式、资金管理等,都由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会议、组长会议等充分酝酿,讨论表决,全村户代表签字按手印形成决议,由村委组织实施,民主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全县通过“党校课堂”、“农家课堂”、“空中课堂”和“项目课堂”,对农村党员进行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实用技术、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培训,做到“人才强县”。

  武鸣县还选派42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入屯,指导、协调解决当地新农村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该县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丹子  作者:袁 琳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