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形势作出的基本判断,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民之所求,正是中央之所想。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30年前,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30年来,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先后出台了10个“一号文件”。如今,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农民种粮还有补贴。这些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加快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使我国的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多元。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只是一个“逗号”,而非“句号”;3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而非终点。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不足;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困难和挑战。当前,“三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农业科技进步仍较缓慢。笔者的老家是典型的山村。在那里,“耕田基本靠牛,灌溉基本靠天,收割基本靠手”。这是一种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其效率自然很低,更谈不上规模经营了。而且,这种模式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与城市的发展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资源和服务缺乏,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农民种粮经济效益较低,农村经济作物受自然条件等限制,增收潜力有限;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途径不多,除了外出打工,其他收入门路较少。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中,“农民工”只不过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经常不能平等地享受“市民待遇”和不能平等地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让我们再接再厉,开拓前进,为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