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其鲜明的“三农”议题引起全球关注,其在农村土地乃至中国土地改革方面的突破与探索发人深思。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30年间,也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化突飞猛进的30年。且正是在城市化项下,才有了房地产行业的产业地位及发展。
低头拉车,还须抬头看路。对于当下急需在市场层面“士兵突击”的楼市来说,在理论上反思城市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作用,与解决现实资金、销售问题一样,关乎生存。
虽然这次全会的议题设置暗藏玄机,却并不出人意料。30年前的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最大恩泽却在城市,城市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30后年改革再次从农村出发,不是一个轮回,而是到了反哺农村之时。房地产行业乃至房地产企业,正是一直站在这一轮经济增长前沿之上的见证者与亲历者。
房地产行业分享改革的成果自不必说,同时见证与亲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化大旗在某些地方挥舞过度,卖地生财竟然成为地方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大面积占地、摊大饼式的扩城建设,竟然成为很多城市城市化的不二法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145个中国城市进行的调研显示: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总体扩展速度很快,占用耕地的比例也很大,平均达70.0%左右,在西部地区甚至高达80.9%。由此引发的城乡矛盾,导致城乡二元壁垒更加严重,更多社会、经济问题积弊日深。
躺在不切实际被吹大的城市化泡沫上的地方政府,想的不是如何在合理规划、增进城市运营效率上提高城市化水平,而是陷入低价征地—高价推地的简单模式里。在亢进城市化理论、市场投机资金、恰逢全球经济周期高点的共同作用下,房地产商人们大刀阔斧争夺地王,俨然以为这才是城市化急先锋。
直到有一天,开发商突然发现,在高房价面前,在政策有所变向之时,有效需求隐身或者消失了,才想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后端链条上的补救。这不是根本。城市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城市化,靠抽血农村利益、拉大而不是减小二元对立得来的发展,终要付出代价。
而当问题显现集中爆发时,获得了空前发展的房地产行业欲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在收获巨大利益的同时,助推城市化泡沫与房价泡沫的开发商是否早该预料到今日的贻害?
不难料想,下一步,通过政策指导和奖惩措施,中央政府必将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体方向施加更大影响。但就城市化的具体方式和进程而言,许多关键决策仍要靠地方领导者做出。中国经济要想长期持续地发展,关键在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样城市化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农民富裕的前提,而这要求中国城市的城市之路,必须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城市生产率,而不是简单地借助土地开发拉动,并通过过分吹大城市化泡沫获取城市建设资金。而作为对行业与自身企业负责的房企,提高城市化理论水平,切实而理性地看待自身行业价值,才是终极拯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