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500名县委书记在中央党校参加了为期七天的培训,要求县委书记工作要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训涉及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这期培训是根据日前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实施的,对县委书记的培训将纳入中央党校轮训范围,并将常态化、制度化。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国的城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农村人口日益老龄化与空巢化,现在又面临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大量劳动力返乡,而农村土地新政又需要新的思维来激活农民积极性,使农民在获得稳定的土地权利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收益,安居乐业。县域经济的农村是中国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大后方,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它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它又以巨大的空间使劳动力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次中央党校培训将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列为重要内容,它的着力点不仅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更在于倡导一种新思维。一些地方之所以造成警民冲突,是矛盾长期积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结果,其背后的原因则是懒政与政府不作为造成的,也就是官僚思维造成的。当地方出现突发性事件或利益冲突时,动辄将警力放到第一线,而不是主要领导干部自己亲自走到前面,将协调、解释、调解或谈判作为第一方式,致使问题复杂化、白热化。云南今年发生“孟连事件”之后,省纪委书记李汉柏总结教训,“要坚决杜绝违背民意、诱发矛盾的决策隐患,各级领导干部要缓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
政府在过去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是发展的主力,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推销当地产品,都充当着家长的角色,这种唯发展、唯经济的思维与角色模式致使一些地方畸形发展,为了发展而不顾地方环境生态与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将经济动力建立在圈地招商或高耗能高污染的环节上。由于利益驱动,一旦百姓与开发商发生冲突或利益纠葛,一些县市政府会不自觉地站在开发商一边,通过维护开发商利益来维护地方发展的机会。更有甚者,一些权力部门自己成为开发商或加盟到开放商的利益中,成为经营者而非管理者。
随着“省直管县”的推广,在未来的管理模式里,县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县委书记与县政府领导应该超出利益追求,体现价值追求,即将公平发展、绿色发展、人文发展统一起来。因为县委书记作为地方第一领导,它代表的是执政党的形象,他的目光不能局限在地方的利益或部门的利益上,更要致力于地方公平合理的制度建设上。通过顺应民意,建立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建立和谐民主、稳定幸福的公民社会。
权力首先是权衡的力量,也就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无论是用人还是处理社会矛盾,都需要县委书记有着崇高的价值追求,将致力于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看成是县委书记的神圣使命。所以,县委书记更应该是地方的政治家,要有战略眼光与超然的心态,县级的政治文明获得了进步与发展,中国整个的政治文明生态就获得了基础。
县委书记到中央党校培训,不是技术培训,而是战略思想与地方政治新思维的培训。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改革的成功是因为顺应了民意,使民间经济获得充分自由与发展,当经济自由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地方政府需要提升的,不仅是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还需要在政治权力、乡镇干部遴选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