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30日 09:29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时下,正值春耕大忙季节,农民群众学知识、用科技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各个涉农部门纷纷下乡开办农技培训班,给农民朋友送去“科技大餐”,群众在拍手称好的同时,也颇有微词:“培训内容基本上和往年一样,光‘念旧经’,没有‘新鲜货’。”因而,此类培训形式上轰轰烈烈,效果上却大打折扣,与培训初衷相去甚远。

  近年来,为使农业实用技术走进农村千家万户,农技人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农民已“不满足于现状”,而把目光盯向市场所需求的名、优农产品,要学的是“高、新、特”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发展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效益好的致富项目,已成为农民急盼解决的课题。然而不少农技人员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老调重弹”的农技培训课被冷落也就在所难免。

  笔者认为,组织农民培训的各部门在培训前应深入农村,步入农家,翔实了解、掌握农民当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对课目和内容进行“新鲜化”的设计,让农业科技培训适合农民的“胃口”,这样的培训才是真正受群众欢迎。

  此外,农技人员也应多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学习“高、新、特”项目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农民提供和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致富门路和高效、特色经作种植技术。只有这样,农技人员才能成为农民欢迎和争抢的“好老师”、“好参谋”。

编辑:木偶  作者:冬 梅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