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1日 09:21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实际问题,近年来不少地方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家书屋”在广大农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帮助农民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为喜。

  但笔者发现,时下的“农家书屋”,亦存在几忧:一是“农家书屋”建成后成了一种“样子”和摆设,上级来检查时像模像样,热热闹闹,检查人员走后关门大吉,冷冷清清;二是存放书籍数量少,缺乏“农味”,有的为了滥竽充数,把一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过时品”书籍放在“农家书屋”里,影响书屋质量;三是很多“农家书屋”仅有少量的书籍而无报纸杂志和音像制品等等,活信息不足;四是“农家书屋”多设在村委会驻地,由于部分村村干上班不正常,经常是“铁将军”把关,农民群众借书难。

  笔者建议,各级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农家书屋建设当作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一是村“两委”要加强领导,落实人员,加强管理,敞开书屋,确保书屋正常开放;二是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图书的供应与更新工作,使农家书屋常有新书借,常有新书看;三是乡镇、村和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应积极为“农家书屋”征订报刊,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捐建“农家书屋”工程;四是做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来;五是采取各种措施,搞一些通俗文化活动、科学小知识竞赛等,鼓励、吸引农民多读书、多看报,让“农家书屋”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收致富的良师益友。


编辑:丹子  作者:刘伯浩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