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3日 08:54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核心阅读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应注重扶贫出发点从关注生存型贫困转向发展型贫困,扶贫任务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向实现脱贫致富,扶贫战略从保生存转向促发展,扶贫对象从关注388万人转向关注1012万人。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应强化整村推进、产业推进、科技推进、生态推进。

  新挑战: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是我区实现在改善民生上有新突破、使更多发展成果惠及老百姓的重大举措。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比例,产业扶贫开发初具规模,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扶贫开发工作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中央决定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使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一是贫困人口仍较多。按照旧的扶贫标准,2010年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388万人,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2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达1012万人。二是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压力不断减轻,生存型贫困相对缓解,但由于贫困地区产业规模小、档次低,农民群众仍然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贫困人口的脱贫基础薄弱。目前全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大石山区、边远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贫困程度深,历史欠账多,社会事业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脱贫致富难度大。四是因灾返贫现象突出。一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抗灾能力非常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往往成为重灾区,大量人口因此而返贫。五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自身“造血”功能不强。

  新思路:注重“四个转向”

  面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必须继续高举解放思想这面旗帜,创新扶贫开发攻坚的思路。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新思路,应体现到注重“四个转向”上。

  扶贫出发点,从关注生存型贫困转向发展型贫困。我区原有的贫困标准虽然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但难以满足其因医疗、教育等费用不断上涨的要求。因此,贫困标准的上调实质上是适应发展型贫困的新要求,以发展型贫困线代替原有的生存型贫困线,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而且要关注其发展需要。为此,今后衡量扶贫开发的成效,不能把扶贫对象减少作为惟一指标,而要有意识强化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发展能力提升等评价体系。

  扶贫任务,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向实现脱贫致富。贫困标准上调后,我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将转变到稳定解决扶贫对象的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上来,也就是说将更加注重解决返贫现象和相对贫困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增强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能力,缓解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灾返贫问题,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另一方面,针对农村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努力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把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脱贫致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扶贫战略,从保生存转向促发展。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应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共同构成。开发是促发展,救助是保生存,随着贫困标准的上调,我区扶贫开发必须按照分类指导原则进行,对不同的农村贫困人群进行差别化帮扶政策。具体来说,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完善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生存防线;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帮助其易地脱贫;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开发潜力的贫困人口,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集中力量改善其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其综合素质,开拓其增收门路。

  扶贫对象,从关注388万人转向关注1012万人。由于扶贫标准的上调,我区扶贫对象由388万人扩大到1012万人,这意味着今后为此安排的财政转移支付至少要放大数倍,特别是对分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来说,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是难啃的“硬骨头”,各级政府面对的扶贫开发任务更加繁重。

  新举措:强化“四个推进”

  面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就要有新举措。为此,必须强化整村推进、产业推进、科技推进生态推进。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我区贫困人口的分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多数集中在贫困村里。解决贫困村的问题,绝大多数村民的贫困问题就可以随之解决,再加上对特殊困难人口如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特别救助,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贫困问题。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能更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并化解由于单个村的开发而导致的村与村之间的矛盾,更容易发挥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以及基础设施的效益。连片开发既可以乡为单位,也可以打破乡甚至县行政区划的限制,只要是情况相似的地区就可以连起来通盘考虑。新阶段我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列入滇桂黔石漠化区的县和贫困程度较深、集中连片的革命老区、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库区。对这些特殊困难地区,必须有特殊支持政策和办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形成攻坚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产业推进,特色引领。我区产业扶贫应抓两个重点,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坚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优质高效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推进,培训提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因此,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大科教扶贫、智力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综合素质,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科教扶贫、智力扶贫最快捷有效的一个途径是办职业教育,通过“农家课堂”、“雨露计划”等职业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谋生技能,实现“培训一程、增长一技、发展一人、脱贫一家”。

  生态推进,综合治理。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应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生态发展观,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更是长远政绩的生态政绩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并重,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工程,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加大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切实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无土安置工程,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作者系自治区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编辑:南方  作者:陈 华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