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 12:02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走进广西农垦源头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柑橘果园新颖醒目的农场大门环境幽雅的中心公园功能完善的场机关办公大楼,造型漂亮的职工住宅楼......一幅幅动人画卷,展示出经济繁荣、职工富裕、城乡一体、整洁优美、和谐文明的农场新貌。

  经营权转让 果园生机勃勃

  源头农场,是广西农垦重要的柑橘种植基地。1995年春,该农场对全场柑橙果树管理经营权实行改革,职工家庭农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理费用、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面对经营机制的创新,如何提高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加职工的收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该场几任领导班子持续攻坚的方向。农场狠抓管理制度的完善与管理机制的强化,完善国有大农场套家庭小农场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规范家庭农场的管理。在生产管理上实行“四统一”制度,即统一生产作业计划、统一重大技术措施、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考核评比。场里还充分利用大农场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增加科技投入,抓好柑橘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服务。

  果园经营权转让后,对经营权属于自己的果园,职工们感到立足岗位发展果园生产有奔头,积极主动地加大了资金、技术、劳力的投入,生产热情是产权转让改革前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投入足,精心管理,柑橘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职工的收入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大部分家庭农场年年盈利。与改革前的1994年相比,2005年农场柑橘产量增长近一倍,产值增长2倍,利润增长7倍,职工人均收入达21578元。

  打造绿色品牌 树立企业形象

  随着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源头农场把品牌发展战略的重心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上。

  从2002年起,农场大力推广柑橘无公害种植模式,加快了绿色食品的生产步伐。农场严格实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狠抓柑橘的栽培技术管理,推行绿色食品栽培,加大科学投入,选用优良品种,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减轻污染,使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准,打造出绿色食品品牌。2002年农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农垦无公害柑橘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004年主打产品温州蜜柑、脐橙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5年分别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广西优质农产品;2005年农场被认定为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场初步形成了集产品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为一体的农业企业。

  品牌给农场带来了无限商机和效益。“源头牌”柑橘不仅畅销祖国大江南北,还大量出口东南亚及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年产一万多吨的温州蜜柑,每年都比同行提前一个多月销完,价格还高出0.4―0.5元/公斤。尤其是今年,其平均销售价达2.2元/公斤,创历史新高。今年7月,农场获得了柑橘出口基地认证,该场紧紧抓住这一进军国际市场的有利契机,强化自身优势,主动构建出口网络,使柑橘从间接出口变为直接出口。源头柑橘摆放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阿联酋首都迪拜等国超市货架上,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对外树立了源头企业形象。2006年,该场水果出口量达1万吨以上,占总产的60%。

  源头农场是广西目前最大的专业化柑橘生产农场,拥有1万多亩高产稳产的柑橘核心种植基地,年产量在两吨以上。作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场建有一座区内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加工厂,拥有4条水果清洗、打蜡、烘干、分级、包装生产线,4个脱青处理库,日加工能力400吨,加工分级过的水果外观光泽度好,极具市场竞争力。这些龙头企业优势,使源头农场成为当地柑橘生产的领头羊。据不完全统计,农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周边4000多农户种植柑橘10多万亩,年产量15万吨以上,每年收入1300多万元。

  为进一步发展当地柑橘产业,经自治区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广西桂北柑橘物流中心项目落户源头农场,项目总投资4886万元,设计柑橘批发市场年交易量50万吨,年采后加工处理能力6万吨,年出口3万吨,以采后处理、销售、出口拉动当地柑橘生产的发展。一期工程预计明年7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励精图治 农场日新月异

  经济的发展,为农场社会稳定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源头农场领导班子 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家园建设,在农场经济日益壮大的同时,也使农场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场小城镇建设立足实际,做好统筹规划。农场请来专业建筑设计部门做好了源头20年发展远景规划,把整个农场进行了详细“解剖”,职工建房都得依照这个未来蓝本进行操作。同时,农场因地制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作,为职工建房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合理有序的规划、实在优惠的建房政策、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力激发了职工投资建房的热情。目前,全场80%的职工自建了“小洋楼”,人均住房面积达43平方米。有部分职工还购买了高档小轿车,全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职工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编辑:admin  作者: 邓 萍 王燕荣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