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咸酸坡地;如今,这里工厂林立、机声欢叫、车水马龙……这就是港口区工业园区的巨变,其工业总产值自2006年以来每年增长率超过50%。目前,园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7家。200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54.9亿元,今年1至10月,园区工业总产值达60.91亿元,同比增长32%。这就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园区所书写的精彩与奇迹。作为我国西南沿海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临港工业园区,自治区将于近期在该园区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其经验。
财政未直接投钱 借力建起工业园
2002年底,港口区提出了建设工业园区,实施“优势互补,集约发展”战略。“工业园一定要建!”港口区委书记禤德焕坚定地说,“我们没有资金、技术,但有吸引资金、技术的港口和区位优势,办了工业园就有了与外地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互补的平台,借以大力发展我们的工业。”然而,港口区当年财政收入只是“吃饭财政”,办工业园区只能抓牢优势,逼上梁山,引凤筑巢。
很多云贵的磷酸企业,还是看到了港口区突出的区位与港口优势,不到两年,就有顺誉化工、昕隆化工等多家磷酸企业相继进驻渔洲城,使曾经的荒芜咸酸坡地,崛起了一家家现代磷化企业。如今,磷化产业已在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现有磷酸企业18家,其中竣工投产8家、开工建设7家、签约合同3家,相关配套企业2家, 2008年磷酸产量26万吨,产品全部出口且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钢结构产业、冶金建材产业集群也已呈现雏形,钢结构企业现有10家,冶金建材企业现有19家。
这就是财政未投一分钱建起的县级工业园所书写的精彩与奇迹,就是优势互补的威力。几年来,港口区更是把加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作为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优化企业投资环境的一项“拳头”工作来抓,在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土地运作、采取BT或半BT等方式向社会融资;通过分期付款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通过加强沟通联系向自治区、市有关部门及部分企业争取资金,共筹集20多亿元加大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通讯、排污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服务水平。
科学促进互补 集群发展加快
优势互补使工业园区越做越大,但如何才能使诸多的优势更充分地释放?产业定位是园区生命力的根本,港口区从建园伊始就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园区发展规划,共投入100多万元先后4次修编,将渔洲城和公车工业园整合成大西南临港工业园,并确定了园区功能定位和今后发展的重点。即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依托钢铁、核电两大基地,利用西南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成熟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及广阔海内外市场,以“产业支撑、辐射带动、环境优先、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点引入一、二类工业企业,适当发展三类工业企业。园区设立A、B、C三个片区,把同一及相关产业安排到同一片区,全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工业园。
优势的科学互补,成就不少美好姻缘。工业园区A区、B区先是进驻中冶实久和中一重工两家大型钢结构企业,于去冬开工,可早在今年上半年就接到来自越南等地的10多亿元订单。火红的前景很快又引来柳州邕达工配厂等钢铁配套项目,使集群效应和优势得到更充分释放。待已开展前期工作的钢铁大项目建成,这些钢铁配套企业均可就地取钢生产,效益更加明显。
生态环保建设的质量决定园区发展生命力的强度。分区集群发展,使优势互补更高效,也更有利于集群产业的环保整治。港口区每周均对企业开展环保巡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专项环保整改。如今,顺誉化工产生的废气可全部回收,再通过管道卖给邻近的展利磷酸生产企业。顺誉化工李总经理说,公司每年卖废气转化的能源收入达50多万元。而直接受益的展利化工公司,也因使用顺誉化工提供的蒸气停用燃煤,直接节省40多万元,间接效益20多万元。
规范化与常态化的管理服务是实现地方和企业双赢的动力。分区集群发展,使优势互补更科学,也更有利于园区管委会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的职能。为了向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港口区把中小企业局、招商局与工业园管委会进行合署办公,整合部门资源,为投资客商提供合同洽谈、项目选址、代办手续等一站式服务,并实行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推行手续代办制,努力搭建政银企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技术信息科研服务体制、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与奖励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壮大园区经济实力。
事实上,从园区开工建设伊始,入园企业数、工业总产值、税收每年都成倍增长,尤其是2006年以来呈几何级数增长,比建园时分别增长77倍、110倍和300多倍,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目前,全区工业企业71.4%入园,76.5%的工业总产值由工业园产生。凭借优良的软硬环境,园区经济不仅在量上呈现裂变式增长,在质上呈现产业集群式发展,经济外向度更是居西南地区之首,是大西南沿海工业园中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工业园区。园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漂亮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