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10日 08:47 广西日报 浏览次数:0
0 分享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柳州市最宽的道路是哪条?你可能猜不到:那是阳和工业新区宽90米的阳和大道。鲜花盛开的大道两旁,是一些鼎鼎大名的企业:浙江万向、安泰方盛、柳工叉车公司等“龙头”企业。

  在广西众多的工业园区中,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的柳州阳和工业新区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2007年工业总产值51亿元,2008年上升到108亿元;去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总产值仍然达到151亿元,今年工业总产值要突破200亿元。

  工业总产值每年以同比增长50%速度向前推进,阳和工业新区的发展的确令人振奋。然而陪同记者采访的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革生对到手的“成绩”看得很淡,谈得更多的是“忧患”:阳和工业新区前有工业用地制约,后有众多发展势头强劲的园区“追兵”,要领跑同行,只有再造竞争优势。

  走高端路线

  “在很容易‘拷贝’的时代,什么最不容易复制?”记者采访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革生,他反过来向记者提问。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龙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在阳和工业新区,龙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规模不算大,却拥有大型数控旋压机10台、数控车床20台、大型液压机8台,生产旋压皮带轮的一条生产线,设备价值过千万元。最让记者吃惊的是,这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拥有从上海大企业“挖”来的年薪过百万的技术骨干。

  公司董事长张良杰自信地说,只要商家提出要求,他们就能设计并生产出产品。从2003年开始,他们每年自主研发推出的新产品不少于10个。从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玉柴动力到韩国永信,都使用他们的配套产品。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旋压皮带轮产品质量、性能达到日本、德国同类产品水平,打破了国外对中国此类产品的技术垄断;公司开发的不等径旋压皮带轮加工技术使加工成本、能源消耗仅为日本工艺的1/4左右。

  “创新是我们的生存法则。”罗革生告诉记者,园区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阳和工业新区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9家,引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引进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自治区级检测研究中心8家。“这是我们技术创新之源,是我们园区独具的竞争优势。”

  以存量促增量

  在阳和工业新区,一个企业带来一个产业的故事并不新鲜。罗革生说,以商招商,一个方盛集团带来了8家企业。方盛系列去年产值达23.8亿元,今年预计突破40亿元。

  柳工是我国工程机械的排头兵,2007年12月8日,柳工叉车公司在阳和工业新区动工建设新工厂。如今,占地面积3.6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钢结构厂房已投入批量生产,预计今年产值超过5亿元。柳工叉车公司新工厂的超速发展,使柳工决策层对阳和工业新区充满信心。去年9月,柳工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全球研发中心项目相继在阳和工业新区落户,总投资额20亿元。

  阳和工业新区有关负责人说,借助机械产业集群,推进一批优势企业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建筑机械、工程机械、金属铸造等机械产品的产业聚集地;依托现有的整车企业群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引进轿车、专用车、混合动力环保汽车等整车项目,把园区发展成为轿车和混合动力环保车生产基地。这是阳和工业新区做大存量、产业升级之路。

  环境也是生产力

  走进阳和工业新区,给人的感觉是进入一个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城区。

  双向六车道的阳和大道、投资7600多万元的阳和立交桥,还有阳和南路、古亭大道、柳东大道、三门江大桥以及纵横工业新区的10余条高等级道路,完全颠覆你以往对工业区的印象。园林式绿化、美化、亮化的阳和工业新区,白天花香扑鼻,晚上灯花璀璨,尽显“柳州城市门户园区”的美丽。

  管委会有关领导坦言,好环境也是生产力。阳和工业新区之所以能吸引225家企业入园,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超过60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是其受投资商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再造竞争优势,管委会将进一步加大产业集中区公用设施投入,为阳和工业新区集聚人气创造条件。

  管委会有关领导给记者列了一张今年改善民生的“清单”:投资1400万元启动阳和工业新区古亭大道风貌改造,投资436万元建中心运动广场,投资68万元修建社区、村庄休闲运动场所,投入513万元完善小街巷道硬化、绿化、路灯及配套设施,投入28万元修建公共汽车站台雨棚和座椅。

    这张“清单”,具体而细致,凸显了阳和工业新区提升环境的形象和品位、营造园区便捷舒适人居环境、凝聚商气和人气的努力。


  记者观察:

  修建自己的“护城河”

  经营园区和经营企业有相似之处,为自己修建一条深而且宽的“护城河”非常必要。有了这条“护城河”,对手就不容易打败你,要进入你的领地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目睹了许多走低端路线的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看到了很多“大路货”产品堆积如山无人问津,阳和工业新区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自己修筑了一条“护城河”。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时代,只有高新技术不容易被复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拥有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利器。推动企业创新,园区就能和企业一起“成长”。

  当前,不少园区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挖空心思外出招商引资,竭尽全力争用地指标。“走出去”“引进来”当然是好事,但是眼睛向内挖潜扩能做大存量又何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用地指标总有用完的时候,而技改、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换代的潜力则是无穷尽的。阳和工业新区做大存量,以存量引增量,不失为一条可资借鉴的经验。

  不少人对好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说法表示认同,但是到了真要投入真金白银改善发展环境时却又犹豫不决,毕竟那是慢功夫,不如上项目来得快,以至于有的园区要想吃一碗粉、找个理发店都不容易。生活和生产设施不配套,要人气没人气,要商机没商机,就是用轿子去抬,恐怕也难招来商引来资。要引来“金凤凰”,得先栽下梧桐树。

编辑:淡定  作者:杨清 刘兴标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