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8日 来源:贺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民生无小事。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灾害救助到最低生活保障,民政与民生,紧密相连。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贺州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接连推出惠民举措,多层次、全方位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心中,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社会救助办实事

  五年来,贺州市从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出发,从落实按标施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入手,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先后建立并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制度等,为城乡困难群众精心编织了生活保障的安全网。

  翻开民政社会救助台账,一串串数字恰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写了一曲曲令人难以忘怀的大爱赞歌:

  全市12893名五保对象按规定标准实施供养,2013年起,每人每月供养标准不低于“150元生活费、30斤大米和1斤食用油(折款在230元以上)”,比2008年增加了120元。全市五保供养资金按月拨付,实现了“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

  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救助受灾群众99.214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1141万人次。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灾害应急预案,在全区率先建立了覆盖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人数达755人的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

  2011年以来,全市城乡医疗救助112.6216万人次,救助金额1.63亿元。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给困难群众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基层民主求实效

  五年来,贺州市以深入开展“五个民政建设年”(民政基础建设年、民政项目建设年、民政法制建设年、民政信息化建设年、民政规范管理年)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全市61个乡镇(街道)均已设立了民政办,全市707个行政村和45个社区成立民政联络组和设立专职民政联络员;各县(区、管理区)、各乡镇均配齐了民政专用交通工具;市、县、乡镇三级全部设置了民政救灾仓库。

  五年来,贺州市以五保村管理规范化为龙头,狠抓“三院一村”管理,“三院一村”按比例配备了工作人员,经费足额到位,入住率均在86%以上。

  2013年,市委组织部和市民政局联合按五位一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完成10个社区试点任务。2014年1月3日,全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贺州市召开,向全区推广贺州市的经验做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362个农村新型生态社区。

  拥军优属出实招

  拥军贵在真诚、优属重在务实。

  五年来,市民政部门严格执行政策法规,扎实推进优抚安置体系建设,着力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双拥优抚工作暖人心。

  贺州市民政部门从生活、住房、医疗、生产、就业等方面,对优抚对象和军队退役人员进行帮扶。据不完全统计,仅“重点优抚对象危房改造”一项,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帮助500多户重点优抚对象重建或维修房子。

  贺州市切实做好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的安置工作。每年接收安置率为100%。市民政部门在市直事业单位划出专项预留编制,专门用于安置市人民政府负责的指令性安置随军家属。这一安置政策,属于广西乃至全国首创,得到了驻地部队官兵的肯定。

  一项项举措,一项项关怀,让贺州市民政事业结出硕果累累。2012年2月,贺州市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把“全国双拥模范城”这块牌匾第二次揽入怀中。今年7月8日,在首府南宁召开的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贺州市第四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

  社会创新创实绩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民政厅的悉心指导下,贺州市民政工作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如率先在全国整合资源推进农村新型生态社区建设;率先在全国实现所有乡镇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在全区率先建立了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市形成了“市有民政基地、县有福利院、乡镇有敬老院、村有五保村和幸福院”的新格局……

  一项项创新举措,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一枝一叶总关情,春风化雨润无声。在新的起点上,贺州市将进一步奏响民政建设的和谐凯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