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1日 来源:上石镇 作者:黄培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位于上石镇板旺村境内的法卡山是革命摇篮、红色热土,这块土地上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铭记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奇。当前,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讲好法卡山的红色故事,是每个上石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上石人至高无上的荣耀。

  一是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法卡山精神的感染力。法卡山,由3个高地组成,海拔511.3米,主峰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40年前,法卡山收复战自1981年5月5日凌晨六时打响至6月30日,这是一次经过拔据点、守要点、打反扑、炮战及反特工袭扰等五种形式的综合战斗,边境军民奋战了57昼夜,最终收复了法卡山,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用烈士的鲜血凝练了法卡山精神。以为人民“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为主基调的法卡山精神教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上石人,而一代又一代上石人在实践中又不断丰富了法卡山精神的内涵实质。利用和盘活法卡山红色资源,并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法卡山战争遗址上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基地以“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清廉本色”为主题,划分为“一区一广场一路”,加强了法卡山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法卡山精神打造成具有极高标识度的红色符号,使得红色基因生生不息,红色记忆入脑入心。2020年2月以来,法卡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各类参观学习的人员6000多人次,为人民“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法卡山精神感染了一批批干部群众。

  二是开展红色教育,释放法卡山精神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我们身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红色教育的“魂”,法卡山精神是红色教育的“体”,开展法卡山红色教育就是要实现二者的高度契合、形神合一。法卡山上,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那段战斗的岁月,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法卡山是英雄的山、战斗的山、光荣的山,承载着重要的红色教育功能。目前,法卡山爱国主义基地已初步形成重温入党誓词—重走行军路—勇登英雄山的现场爱国主义教育路线。值此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走进法卡山爱国主义基地举行参观、瞻仰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洗礼,有效发挥法卡山爱国主义基地在弘扬革命精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释放了法卡山精神的持久生命力。

  三是发展红色旅游,增强法卡山精神的影响力。红色旅游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寓教于游”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发展法卡山红色旅游,关键在于讲好法卡山故事中深植的爱国情怀,突出育人的特色,在于提升红色旅游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法卡山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与南宁环球国旅签约,全力打造“法卡山”爱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游、乡村休闲娱乐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开发立体式、情景式的红色展览馆,把传统讲授式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化成真实的体验感受。并连同井冈山市红色传承干部培训基地、遵义四渡赤水培训学院、遵义华盛文化培训中心等机构组成全国党建红色培训联盟。培育红色文化产品。2020年2月至今,吸引了约6000人次到法卡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得法卡山精神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带领基地所在的板旺村增收致富,2020年底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8000元。板旺村的成功事例证明,发展法卡山红色旅游是展现新时代上石形象的好窗口,也是讲好上石红色故事的硬要求。

  四是保护红色资源,迸发法卡山精神的向心力。法卡山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精神遗产,是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永久的精神丰碑,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如何保护好红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上石镇高度重视法卡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建章立制走在前头。研究出台法卡山红色资源传承保护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加快推进红色革命遗迹遗址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对法卡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保护性修复。对地堡、防炮洞等遗址进行修缮加固,加大了保护和修缮力度。同时,持续抢救挖掘法卡山红色文化史料,如,精选70多张珍贵的法卡山收复战图片和10多件文物,将这场历时57天的战斗,真实的展示给参观人员。同时,深入研究制定了法卡山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和管理规定,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化建设,进一步打响了上石本土红色文化品牌,让红色文化元素更深地融入上石人民的血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迸发出更加顽强的向心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平台:广西县域经济网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