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08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赵永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实事内容及相关资料]

目前,广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1777万人,这些备受“生命之水”煎熬的群众,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

“解决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困难的重任由自治区水利厅、发改委、扶贫办负责实施。接过这个重担后,三部门把这个民心工程当作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加强领导,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采取一系列有力的保障措施。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圆满完成自治区政府交给的任务。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区已经建成工程处数1431处,占全年任务的117.6%;完成工程投资3.75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2.5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困难人口117.38万人,占全年任务的117.38%。

去年12月初,在遍布全区的1000多个饮水安全工程全面竣工、验收使用之际,本报记者走入都安、大化,体验了大石山区群众有水和没水前后生活的变化,管中窥豹,记者感受到各地老百姓对政府引来“幸福水”的喜悦之情。

水·媳妇

穷山沟缺水 “不累死也得渴死”

如今水入户 小伙娶媳不再难

没有来到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前,你再有想像力,也想像不到雅龙人是如何“用”水的。

乡政府离县城60多公里,数千群众分散绵延不断的山里,全乡没有一亩水田!在人烟稀少的山里,记者听到太多让人辛酸的故事。

在雅龙乡中心小学和中学,旱季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一“景”:数百名学生轮流排队等待分水,每人一小壶,这是他们一天煮饭、饮用、洗漱的用水。乡政府所在地缺水,很多干部变得“喜欢”下乡了———因为乡下群众这些年做了水柜,有点水洗脸洗澡。

林茂村离乡政府不远,群众有个习惯,放牛时都带上水桶,边看牛边找水。一次,一位老太在放牛时“幸运”地在石缝里舀到了几瓢积雨,晚上赶牛回家路上,不留神一转身,水给牛喝光了,老太太心疼得嚎啕大哭。

“如此大面积缺水,在周边绝无仅有。”跑了20年水利的大化水利局副局长覃正荣说,雅龙乡水源性缺水非常严重,长期以来,乡政府及周边3000多名干部群众被缺水煎熬,雨季等积水喝,旱季则要用消防车从县城拉水。2004年大旱,从当年11月开始到2005年5月,雅龙乡每天要从县城买5车水。

雅龙缺水,牵动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心。为了找水,河池市水利部门组织人员在周边的上百座山里寻找水源,最后终于在离乡政府10公里的一个险峻的山岭里,找到一处地下水源。2005年,自治区政府投资116.2万元,建设“红日饮水工程”,要彻底解决雅龙乡的饮水问题。

没有水的日子太难熬了,眼看大水管从悬崖峭壁向外延伸,村民奔走相告,表示要倾力支持。要抬水管,一招手就来了几十人;架水管要跨越自家的道路和土地,村民毫无怨言;看见施工人员风餐露宿,一些村民把家里的鸡鸭捉到施工现场……

2005年12月9日,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夕,记者来到山里,感受到了村民迎接生命之水的喜悦之情。在雅龙街上,很多居民在忙着架设水管、修整水池,街上热水器、洗衣机的广告十分抢眼。

一个老板正在忙着修改自家粉摊的水池。说起自来水,他高兴地说:“有水太好了,我原来买水再卖粉,连碗也不敢多洗一次,汤也不能多放,真是苦不堪言。现在有水来,做生意就不用那么畏畏缩缩了!”

沙银屯是雅龙最缺水的小屯之一,如今水管就从村口通过,村民喝水难问题就要解决了,大家都很高兴。村民唐毓林乐呵呵地拉住记者:“因为没有水,以前外地的姑娘们都不愿嫁到我们这里来,因为她们说:‘嫁到那,不累死也得渴死!’现在太阳要照到我家了,来水来电,我家讨媳妇就不难了!”

一位乡政府水利员说,此前,他每年有半年时间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拉水、蓄水、分水,跑上跑下,没有水时,乡政府要放假,学校要停课,他心里就特别焦急。现在有水来,这些都不用操心了。

水·电器

有电没有水 洗衣机“死机”

有钱又有水 电器往家搬

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乡六柱村沿路都是漂亮的小楼房,小村不算穷,但村民有个心病:没水喝。

六柱缺水,在都安很有名:小村几千人口,和几千头牲畜一起“抢”散布在村口的小泥塘水,碰上大旱,全村要跑到两公里外、深达100多米的地下河去挑水。水最少的时候,每家每天都要匀出一个劳动力专门挑水,才能保证全家的用水。

缺水,让很多村民练就了省水的“绝活”:五六天换一次衣服,十天半月才洗一次澡;一盆水,要经过洗菜、抹脸、洗脚、喂羊等“工序”,被戏称为“连锁用水”。

在一些边远地方,村民“发明”了一盆水宰一头山羊的“绝招”———宰羊后,羊毛用火烧,半盆水用来开膛,另外半盆用来煮饭、煮羊肉。

六柱村百贯屯77岁村民蓝芝乐告诉记者,小屯每年有8个月左右要到地下河挑水,地下河的水也不多,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排队等水,最旱的时候一天只能等到一担水。每年春节,村民都有提前“抢”水过年的习惯。有一年除夕,大伙准备高高兴兴杀年猪,却因为没有水烫猪毛,最后猪都杀不成。

没有水,村民想尽一切办法找水,却无功而返。几年前,河池水利部门请来专家,在六柱村范围找水,最后在深达100多米的岩石层下找到了地下水。2003年4月,政府投资的六柱水厂一期工程完工。

2005年,总投资149万元的六柱水厂二期工程开工,到12月15日,所有的工程全部完工。六柱周边的4500名村民吃水难的“包袱”,从此就要甩掉了!2005年12月10日,记者来到百贯屯时,大水管已经架设到村口,小屯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接水管入户。

老支书蓝必刚舀着清澈的幸福水,非要让记者尝尝,看看100米以下的“矿泉水”到底甜不甜!老蓝兴奋地说,他家里搞劳务输出、做养殖、做小生意,不缺钱,几年前就买了洗衣机,但因为没有水,洗衣机成了“死机”,如今来水了,洗衣机马上“上岗”。老蓝说,有水了,村民很高兴,一些人已经打算买热水器、洗衣机,过个舒畅的年,如今县城的热水器老板已经“盯”上他们。

水·文明

缺水吝水 十天半月不换衣

清水哗啦 清爽干净讲文明

“我家祖祖辈辈喝石缝的积雨水,现在准备要过上‘一拧龙头喜水哗啦’的好日子了!”见到记者,都安甘湾村弄仁屯80岁的老游击队员韦秀祥喜形于色。

弄仁屯离集镇13公里,山高路险,生活条件十分恶劣。韦秀祥领记者去看了他家的“石缝水池”,看看他们平时是如何“斗”水的。小屯12户,平时全部是靠雨水生活。每家每户都在房屋周围顺着石缝围起水坑,建成几个小水池,下雨后石缝聚集起来的水就成了他们的日常用水。村民最怕的是大太阳,太阳一晒,水干了就要到处找水了。

“我不怕打仗,就怕没水喝。”韦秀祥说。

2004年,自治区主席陆兵到甘湾村视察后,眼看村民们缺水缺粮,不禁流下热泪。陆主席给村民送了10只“扶贫羊”,指示当地政府解决群众用水难的问题。都安水利局把甘湾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列入2005年工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专家根据该村自然条件,决定在该村统一设计,兴建210个村头水柜,积聚雨水和山泉水,解决该村喝水难的问题。

2005年8月,由政府出资出料,群众出力的水柜在各村头“全面开花”。建设自己的水池,村民们热情高涨,年过8旬的韦秀祥更是拿出当年打天下的劲头,一马当先扑在水柜工程现场。每天一早,韦老便一家一户去敲门,带领大家出工。村里很多青年人到外面去打工了,韦老和村里的“386190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天天一起奋斗在山旮旯里,经过几个月的苦干,200多个水柜终于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小村的周围。

记者来到弄仁屯当天,小屯一个深4米、直径8米可以容纳200多立方水的大水柜刚好完工,等待验收。见到记者,村民们七嘴八舌:“明天就开始接入户水管,等聚了水,家里就可以用上自来水了。”“以前没水,十天半月不换衣服不洗澡,怎么讲文明?水一来,人变得清爽干净,当然就讲文明了!”

村民对政府感激不尽,工作组来检查时,村民多次“拦路”,非要工作组同志喝酒不可。2005年12月15日,甘湾村的水柜工程要接受上级部门的验收。在甘湾村挂点的都安水利局局长蓝启强说:“水柜建好了,村民比过节还高兴,这回下去验收看来又要被‘拦路’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