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03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周寒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2005年初,自治区确定了当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送给基层百姓的一份大礼。一年过去了,这些民生工程完成得怎样?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基层,欣喜地看到:不少城镇低收入居民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大石山区群众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山里的学校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孩子操作着电脑……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十件德政工程巡礼”系列报道,力图以点带面,管中窥豹,让读者从一个个实例中,感受到件件实事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事内容及相关资料]

列为自治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的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年度投资额、项目覆盖率、项目总数居十件实事之首,点多面广,它包括了5个方面的内容: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规划12个“两基”攻坚县通过当年“普九”验收。其中土建项目共1385个,覆盖全区95个市、县(区),受益学校数共1181所,计划投入资金57422万元,建设校舍面积108.8万平方米。这是建国以来我区一年内投入资金最多、建设项目最多、建设面积最多的农村中小学建设工程,直接受益学生达25万人。

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中,2005年共建设400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800个教学收视点和300间计算机教室。投入资金13743万元,覆盖我区59个县(区)7100所学校。

土建项目:截至12月10日,土建项目资金到位率为100.9%,开工率为100%,12月30日前所有建设项目可以全部竣工;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项目:中央资金9160万元已经下达,自治区配套资金3268万元、项目市配套资金1315万元已经落实。截至11月30日,已经按照国家要求组织实施了设备的招标采购等工作,完成4013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建设,100%完成建设任务。建设了2369个教学收视点和452间计算机教室,到12月20日,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至此,全区累计有98个县(市、区)通过两基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92.25%。与2004年相比,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提高7.95个百分点。

农村学生住上公寓楼 老师笑谈“偷水不偷米”

2005年12月14日,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照耀在忻城县城关镇中的校园里。几栋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群山的怀抱里。其中一栋办公楼的主体上还飘着彩带,这栋楼10月份刚建成使用。

记者站在宽阔的校园里,静静地看着赏心悦目的风景:校园座北向南,分为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学生们住在干净整洁的公寓里,每个宿舍里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漱间。

老师们兴奋地比划着:这里原来是一排泥瓦房,墙面开裂斑驳,是学生洗澡房;这里是女生宿舍,一到雨天就漏雨;这里是土丘,茅草丛生……一位老师说:“不光是校舍紧张,水、电供应也不充足,作为补充,学校只能从校外沟渠里挑水喝。说个笑话,我们这里有的人把水藏在里间,反而把米放在外间呢!就因为怕水不够用有人偷水呵!”

现在,低矮的宿舍变成了公寓楼,土丘铲平成了运动场,前后景象,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没有新旧照片的对比,记者很难理解师生们的心情——忻城山多地少,属喀斯特地形地貌,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2004年县级财政收入93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4..2元,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穷县办教育,教育工作者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如果说政府的关怀像雨露,那么城关镇中这几年得到的滋润,连他们自己都难以想象——2004年,城关镇中作为“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校园里建起了一栋三层高的综合楼;2005年,作为自治区“两基”攻坚普九项目,学校又获得上级拨款,建起了一栋四层的教学楼和一栋三层的办公楼;同年,作为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校园里还建起了三层高的男女生宿舍共4栋公寓楼;同时,学校还获得中央专款56.8万元,建成了一个面积达714平方米的学生食堂。

仿佛在一夜间,几栋新楼拔地而起,学校除了那几颗老树还保留在原地,原来的破旧模样一下间成了记忆。城关镇中校长黄晓东感慨地说:“我们学校在1998年做了个《学校十年规划》,规划中学校2008年的规模,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政府帮助我们提前3年实现了梦想!”

苦中作乐说“水、泥”操场 美梦成真用上“水泥”

操场忻城县大塘镇敬流小学,现在是全村最漂亮的地方。这里植上了草皮,种上了鲜花,像是个公园。

几个月前,这样的情形是不敢想象的。那时,这里的地上还全是黄泥。孩子们上完体育课,一阵踢腾跳跃过后,个个像个泥猴。校长陈元芳说:“老师们都戏谑地说,我们虽然是农村,可用的也是‘水泥操场’——不过,水和泥中间要加个顿号,就是‘水’和‘泥’搅在一起的意思;不下雨的时候,我们用的也是‘洋(扬)灰操场’,但这个‘扬’不是‘洋’,是飞扬的扬。”

现在的陈元芳,可以笑着说起往事了。当人们从一个困境走出来的时候,才可以这样轻松地调侃自己过去的窘迫。

就在今年6月之前,在很多村民眼中,送孩子到学校上学还是件很操心的事。学校的房子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泥瓦房,当时为节省,四面墙中的一面还只建了半墙。冬天的时候,冷风呼呼地灌进来,报纸挡也挡不住。

每逢打雷下雨,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学校的校舍会不会有问题,孩子是否能安全回家。一看到天气恶劣,老师就把学生们从教室里拉出来,撤到走廊上课。风刮得太厉害的时候,教室也不敢呆了,就把学生带到教师宿舍躲雨——因为老师在房顶下加盖了一层木板。今年5月的一天,大风刮断了一根路树,一间危房被砸中,屋顶倒塌,幸好房子已不再使用,但老师们却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简陋的教学设施,阻碍了教育的发展。1997年,韦建荣老师怀着满腔热情回到敬流小学当老师。但是,简陋的教学条件让她的许多设想无法实现。因为没有资金,学校教具缺乏,她只好用纸和笔画出模型辅助教学。但是,画画毕竟不是全能的。“比如说上语文课《第一场雪》,就算你用纸和笔怎么画,也画不出大雪飘飘的感觉。上数学课呢,没有测力器,只能拿个杆秤,让学生们称称手里的书本和教室外的泥土。”韦建荣无奈地说。

2005年,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自治区给敬流小学拨了专项资金进行校园建设。3月,建筑队推掉了岌岌可危的学生宿舍和办公室。6月,一栋综合楼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校园里。大楼竣工,校园还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等配套建设。

村民们很感动,从工程开工就自发来到学校做义务工。村民潘振德在学校义务做了2个月的搬运工,六七月份地里农活也正忙,潘要么晚上到学校帮忙,要么和家人轮流到学校去。今年6月,学校在校园内植草皮,许多村民晚上打着手电,冒着细雨来学校帮忙。党员陈学文68岁了,他说:“政府那么重视,出钱出物为我们建学校,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作为村民,我们没有技术、出不了钱,也该出点力呀!”

而作为教师的韦建荣,此刻也如鱼得水——现在,上数学课需要测力,可以用上砝码了;教学用上幻灯投影了,画教学模型的困难解决了。“现在上课好心情啊,我们的家乡有希望了!”

学校成村民“救命稻草” “锅盖”让孩子不再闭塞

政府连续多年来对教育的投入,已经使很多学校的校舍成为当地最漂亮、最坚实的建筑。在2005年广西的洪水中,许多学校成为村民们躲避洪水的最高点。

12月16日,记者来到了今年曾遭洪水袭击的桂平市江口镇六宝小学,当时,洪水冲塌了这里几排泥砖结构的教室。惟一的一栋两层楼教室,救了许多村民的命。村民蒙日茂说:“那时曹伯纯书记坐着冲锋舟来到这里,忧心忡忡地说:六宝没有陆地了。”

洪水过去,一栋两层高的水毁重建工程在学校展开建设。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工人们正忙着给它拆脚手架,新楼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金田一中当时也被洪水围困,这个学校有学生上千人。今年,这个学校也被列入了自治区危房改造工程项目。10月,一栋三层高的砖混结构学生宿舍楼完工,可以解决几百名学生的住宿问题。

在这所学校,除了危房改造工程,还有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按照规划,列入项目的农村中学,由政府拨款装备一套多媒体教室,配备一套卫星接收设备、一台电视机和32台电脑。装备先进的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室,让学生们欣喜不已。校长覃锦江说,以前学校只有一间电脑室,学生们一周只能上一节信息课。由于机子不够,学生们只能多人共用一台机子。现在上课,每人有一台品牌计算机,信息课一周可以开上两节了。

记者在桂平看到,许多地处偏远的学校房顶上架设起了“大锅盖”,接收卫星信号。在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中,一些农村小学生也有机会感受到远程教育的好处。在金田镇彩村小学,两台电视机、DVD机、电脑等设备已经安装完毕,正等待验收后大显身手。孩子们看到29的大彩电露出惊喜的表情:“哇,好大的电视机啊!”这些装备,将使这些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利用光盘、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正在建设中的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因为刚刚建设完毕等待验收,学生们没有能够切身体会到它的好处。但已经接受了培训的老师们,心中已经满怀憧憬,期待着现代科技给课堂带来的神奇变化。

发展农村教育造福于民 加班加点他们无怨无悔

采访中,记者听到许多感人的故事。为了广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践诺于民,许多政府工作人员、教育界人士,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自治区和各级人民政府采取特事特办的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实行工程进度快报制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个月要3次如实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汇报。2005年8月以来,每个月、每个建设进度缓慢的项目县,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办的工作人员都有专人、建筑专家不定期地负责检查督促。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车芳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建设项目,是老百姓急切要办却又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才能办好的事情。办好了这件实事,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从而进一步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同时,它也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推进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到2007年,广西可全面‘普九’,这将是可载入广西教育史册的重大事情。”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