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14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月14日,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简称新农合)工作现场会在兴安县召开。2005年1月1日,作为广西第二批12个新农合试点县之一,新农合制度在兴安县试运行。一年来,共有21.38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67.7%;记者同时了解到,虽然2006年合作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但该县农民参合率已经超过80%,一年来,“新农合”究竟为农民带来了什么好处,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农民看病也“报销”

    2月13日,记者来到兴安县湘漓镇麦源村委樟树脚自然村。在村头一座三层楼房里,记者见到了胡翠玲和她的老伴。今年54岁的胡翠玲患风湿性心脏病,每年都要到医院打针吃药。

    2005年2月,胡翠玲住进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人工心脏瓣膜移植手术。出院后,胡翠玲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领到了3000元补助,去年底,实行二次补偿,又领回800多元,减轻了家中不少负担。

    2005年,兴安县像胡翠玲这样因病住院获得补偿的农民就有63724人。

    据了解,“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其基本做法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按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0元;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用账户缴费,同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一起形成合作医疗基金。

  从怕参加到怕错过

  “新农合”制度推广之初,主动“参合”的农民并不多。不少农民担心政府的话是否能兑现,同时也怕合作医疗的钱最后不能用到农民身上;还有些农民则认为,自己从来不生病,加入“新农合”等于拿钱打水飘。

  为了端正农民认识,兴安县以村委为单位,建立了工作小组,下到各个自然村宣传“新农合”的益处。“花2元钱买平安!”是宣传人员的口头禅。湘漓镇卫生院院长廖建军解释说:“农民每人每年交纳的10元钱中,有8元钱是返还给农民门诊看病用的。农民实际拿出去统筹的只有2元钱,如果没生病,就当是花2元钱买了个平安,这样说比较切合农村实际,农民容易想得通。”提起去年工作的艰难,廖建军院长向记者说起这样一件事。去年力头村腊背塘的村医反映,该村“新农合”工作特别困难,每次他一进该村,他从前门进,村民就从后门溜,确实碰上了,村民就推说自己身体好,不需要参加“新农合”(以下简称参合)。

  但自从去年一户“参合”农民生病,从合管办领到了补助后,今年村民们主动找到村医,纷纷要求“参合”。虽然还没到截止期,但该村参合率已经达到90%。

  严关镇卫生院合管办的邓玉珍也介绍,今年一些村民很早就开始问什么时候可以“参合”,怕错过了今年的机会。

  农村医疗走出新路

  兴安县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参合”农民到乡镇卫生院住院,将按总医药费的55%的比例进行补偿,而县一级则提高到总医药费的35%,由于国家加大了投入,农民补偿封顶线也提高到4000元。该负责人指出,补偿封顶线的提高和乡级卫生院高额的补偿率,将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