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19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李启江 黄定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没想到我这一把老骨头,还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吃、住有人管,还有电视看,有人一起下棋、打牌。”在灵山县石塘镇平历五保村,86岁五保老人杨振喜拉着我们的手说。

  平历五保村坐落在乡间水泥公路旁,占地1亩多,分前后两幢,住着14名五保对象。前幢有8间住房,设置有一间娱乐室;后幢有8间整洁的厨房,住房和厨房之间有一封闭天井连接,布局得体实用。像平历这样的五保村,自2003年至2005年底,灵山县共投入500万元动工兴建了166个,其中已有95个投入使用,安排入住五保对象1260人。

  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一个个新建五保村,成为灵山县农村五保户安度晚年的新家。

  居有其屋

  灵山县五保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选址和布局上充分考虑选择人气旺的地方,利用村级闲置用房等资产,通过改建和新建,对村委会旧办公用房进行装修改造建设五保村。在设计上体现地方特色,以方便五保对象生活和住得舒适为基本原则,统一建设标准和规格,做到“一户一厨一卫”,保证相对独立,体现人性化。

  为确保五保村建设顺利进行,该县采取民政部门支持一点、地方财政支持一点、联谊单位扶持一点、村民义务帮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

  2005年,在上级扶持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灵山县先从县财政拨出37万元作为第一批33个五保村建设的启动经费,县直部门、各镇村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扎实推进五保村建设。

  佛子镇象山村党支书纪基伦拿出多年攒下的1.1万元,垫资建设五保村。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纷纷解囊支持,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五保村的建设。据统计,2005年,全县共有293名县镇村干部垫资131.3万元支持五保村建设。

  食有其源

  为确保五保供养真正落到实处,灵山县明确了对五保对象生活口粮、食油、衣被、医疗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发挥政府、社会各界和五保户亲属各方的作用,实现保障渠道的多样性:财政部门负责五保对象每月生活费补助;民政部门负责口粮不足部分及衣被的供给;卫生部门负责五保对象疾病诊疗;教育部门负责未成年五保对象的九年义务教育;水利或自来水、电力、广播电视、计生等部门分别负责解决供水、供电、看电视、身体常规检查等。

  保障渠道的多样性,使五保对象每人每月均能领到30元钱、15公斤大米、1公斤食油,生活得到保证;县镇村组织医生定期到五保村义务出诊、以优惠价收取药费、免费为五保老人体检等;每个五保村都有帮扶联系单位,每个五保老人都落实有帮扶人员。

  该县还把基地规划列入五保村建设中,无偿划拨一些土地给五保村作为生产基地,让入住五保老人开展如种菜、养鸡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创收活动,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又增加收入,达到以基地养村、以村养村的目的。

  乐有其所

  灵山县新建五保村里都有公共娱乐室,每个娱乐室都配有一台彩电,有的还配备VCD、扩大机等影音设备。老人们可以在娱乐室中打牌看电视,还可以唱歌。在那隆镇路司五保村和五保老人劳开进交谈时,老人告诉我们,通过看电视,他知道中国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叫姚明,在美国打篮球。老人还得意地说,他很喜欢唱山歌,自己有一张刘三姐VCD歌碟,平时经常开机跟着唱上几段,现在有些歌都唱得很熟了。老人给我们唱了一段,还真有板有眼。

  在灵山,许多五保村一建成,共青团、妇联、学校、基层党组织就将其作为青少年志愿助老服务基地,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五保村作为爱心联系点。老人们说,不仅逢年过节,平时也经常有志愿者到村里来帮助打扫环境卫生,送这送那,还表演好看的文艺节目。

  “真没想到,我们还能过上这样无忧无虑的好日子!”这些曾经孤苦度日的农村老年人,说起如今的好生活,总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