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30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记者冼敏 通讯员黄初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那桐社区文艺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四月八”农具节排练舞蹈。冼敏 摄

  201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隆安县“中国‘那’文化之乡”称号。这块沉甸甸的牌匾,积淀着该县源远流长的“那”文化历史,寄托着40万隆安人民对“那”文化传承、发扬的渴望。

  长期以来,隆安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整体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农耕舞蹈传承非遗文化

  近日,记者来到那桐镇那桐村,来自那桐社区的几十名中老年妇女文艺队员,正在那桐村剧场里为即将到来的“四月八”农具节进行排练。她们在颇具特色的壮民族风情的配乐声中,手持大铲、稻草、簸箕等道具,跳起“那之韵”“构盘斗”“四月八”等舞蹈。这一支支舞蹈都是根据农耕生产的过程进行演绎,并且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而成。

  今年“四月八”农具节的负责人是那桐社区居委会主任卢祥文。他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第十九代传承人,是隆安县唯一一个自治区级名录项目传承人。卢祥文说,那桐镇是那文化的原始发源地,该镇就有100多个“那”字头的地名。

  “农耕生产离不开农具,‘四月八’农具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瑰宝,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卢祥文告诉记者,祭拜农具习俗,应该说是古代稻作农具祭祀的延续,它是右江流域的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为内容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流传民间文化活动。因此,作为传承人,他正在不断努力挖掘非遗项目最有特色、最有文化精神的内涵,更多地做传承工作。

  整体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隆安县文化馆馆长韦蔚兰告诉记者,该县的非遗名录项目,其渊源大多与“那”文化相关。目前该县共有31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那桐壮族农具节”“红良打铁技艺”“壮族亥日”和“稻神祭”(芒那节),都与该县“四月八”农具节相关。

  韦蔚兰说,隆安县共有“雁江粉利制作技艺”“更望湖壮族歌圩”等11个项目列入市级代表性名录,其中,“那桐壮族农具节”已于去年向国家级代表名录申报,并通过了文化部的初审。现在该县已经创作出独具“那”文化特色的优秀节目,如舞蹈《那地娅》《佛手莲花舞》《石铲祭》,音乐《神奇的稻乡》《四月八》《那地方》等。

  “我们每年的4月至9月,都有‘那’文化的民俗节日。”该县文广体局副局长黄涛说,该县每年都举办“那”文化旅游节,它已经是该县较为重大影响力的节庆民俗节,是向外人展示隆安独具“那”文化特色的节日,促进了全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黄涛告诉记者,为了让世人更多地了解隆安,促进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该县还将新建“那”文化展示馆。增加非遗专干人员,充实壮大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日,开展文化遗产成果展示、文艺展演等系列宣传活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