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辉(前排左四)与歌队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来,石彦辉一直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努力推广侗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他常对人说,自己这辈子就想用心做好传承民族文化这件事。
为民俗传统逝去忧心
石彦辉生于1960年代末。1990年代初,当他完成学业回到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梅林中学任教时,他感觉熟悉的家乡多了许多陌生的气息。
“最后我明白了,并不是村民的房子变漂亮了,也不是村里的人口变少了,而是许多民俗传统消失了,让我感到陌生。”石彦辉说。
石彦辉记忆深处的家乡,平日都是热热闹闹的,每逢“月也”(侗语,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异常热闹,村子里的人们更是整村出动,到别的村寨去对歌、赛舞,一出去就是数天甚至半个月。
而在1990年代初,这样的景象已经很难见到了。过年过节,村里人多数是各过各的,即便是聚在一起,主要内容也成了吃饭喝酒。而随着传统民俗日渐远去,村子的凝聚力也不如从前。
更令石彦辉忧心的是,很多年轻人对本地的传统民俗活动知之甚少,甚至连对歌都不会,但他们反而认为这些都是落后的东西。
把民族文化引入学校
石彦辉首先在学校里发掘侗乡文化的独特价值。
回乡任教几年后,石彦辉被提拔为学校的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
当时,石彦辉面对的是众多深受港台流行文化影响的少年学子,他明白,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传统的管束肯定不会起到太大作用,于是他想到用传统的民族文化来开展德育教育。
“侗族人自古以来都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比如侗族大歌里就有很多教人尊老爱幼、勤奋向上的内容。”石彦辉相信,即便流行文化全面来袭,民族文化的内涵价值,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
石彦辉的父亲曾是村里的一名歌师,小时候他跟着学唱了不少侗族大歌。因此他首先在学校里组织起了合唱队,教授学生演唱侗族大歌。
当时石彦辉会唱的侗歌并不多,而且只是唱歌也太单调,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教育内容,他开始走村串寨,四处去寻访侗乡歌师,学习侗族大歌、琵琶舞等。
当时的侗乡交通仍然很不方便,为了寻访到一名歌师,石彦辉常常要转多趟汽车,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我记得最艰难的一次是到贵州的一个侗乡山村去,花了两天时间才找到。”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寻访,石彦辉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进一步意识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紧迫性。
令石彦辉欣慰的是,他在学校的尝试成功了,既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
让侗族大歌在更多地方唱响
2009年,侗族大歌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彦辉成为传承人之一。
此后,石彦辉的侗族大歌课堂搬到了更多的村寨,前来听课的“学生”既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孩童。
与此同时,石彦辉还得完成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他只能更多地利用业余时间走村串寨。
“我一般下午进村,在村里教到半夜,第二天一早又赶回去上课。”虽然异常辛苦,但石彦辉从没有耽误过传承工作。
石彦辉还对侗族大歌做了不少总结、升华。传统的大歌都是没有词曲的,难以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为此,石彦辉特地主编了侗族教材,给许多曲目编写了歌词、谱上了曲。目前,这本教材正在三江各中小学使用。
石彦辉还指导各个村屯编排了许多大歌节目,包括梅林乡的“二月二”千人侗族大歌,这些都成了当地的特色项目,吸引着众多旅客。
侗族大歌的传承之路上,有辛酸、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石彦辉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侗族大歌,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传唱侗族大歌,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三江10月办侗族文化旅游节
侗族选“婄更”、侗族长老“讲款”、侗族送新娘、侗乡油茶文化……今年10月“黄金周”,2008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陆永的故乡——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将举办第五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暨第三届侗族“婄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