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结合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着力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达8740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9项、自治区级项目名录42项、市级项目名录87项、县级项目名录592项,已逐步形成长寿文化、铜鼓文化、刘三姐文化、瑶族文化、毛南族文化和仫佬族文化等民族生态文化品牌。2011年以来,我市以保护传承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重点,在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采取“遗产专家指导、地方政府推动、遗产地居民参与”的共建模式,在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第一批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已建立铜鼓文化生态保护示范村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6个,在中小学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8个。
依托基地建设,一批民族手工艺品以其品牌效应,形成较好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走进了广阔的市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加强对壮族铜鼓铸造技艺的保护,韦启初、韦启参两兄弟建起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和环江壮乡民间仿古铜鼓铜器铸造厂。企业创办以来,所铸铜鼓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销、展演会,获得包括“八桂天工”联展银奖在内的各类奖项,铸造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纪念铜鼓(鼓面直径208厘米),拥有铜鼓铸造模具等3项专利。目前,韦氏兄弟的铜鼓铸造厂年生产销售铜鼓上万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铜鼓生产基地。环江县还引导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发挥特长,加大生产力度,年产花竹帽2000多顶,产值近40万元。南丹县有意识地扶持引导自治区级传承人谭秀仙成立了南丹绣玉工艺品有限公司,从事壮、瑶、苗等民族艺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销售。该公司先后研究开发马尾绣等各种产品6000多种,2014年销售收入64万元,实现利润10万多元,解决了数十名妇女的就业。
同时,我市广泛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乡土教材,纳入课堂教学进行普及性教育。南丹县白裤瑶服饰传承人何金秀,以及熟知拉利、牛角等吹奏技艺的民间艺人不定期到怀里、里湖、瑶里3所小学和里湖中学,传授白裤瑶民族技艺。目前,已有60多名白裤瑶中小学生掌握了刺绣、纺纱、织布、粘膏画等服饰制作技艺。东兰县以传世铜鼓等为内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环江县下南中学开设了毛南族文化艺术课堂,传授花竹帽舞蹈、傩面绘画等。金城江区第五小学将当地传统手艺引进课堂教学,成立多项兴趣活动小组;2012年,该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近年来,我市共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培训班42期,培训人数1492人次;建立了一支以市、县两级文化机构业务干部为骨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乡镇(街道)、村屯(社区)业余文艺队伍为基础,以社会志愿者等为补充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为全市非遗文化传承、弘扬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河池市城区江南西路正式通车
为进一步缓解河池城区道路交通压力,改善广大市民出行难题,经过多部门多方走访调研,积极与上级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从2015年12月中旬起,对河池市中心城区龙江一桥头南端实施道路改造工程,于2016年1月1日完工并正式通车 【详细】
河池市去年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超九成
日前,记者从河池市投资促进局了解到,去年,我市出台了《河池市服务企业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服务企业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以及推动项目落地运营的工作责任。据悉,全市年内已签约的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达90%以上,特别是在重大活动中签约的63个项目履约率 【详细】
河池市农业系统两项科技成果获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日前,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015年度河池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市农业系统的两项科技成果荣获一等奖。 【详细】
去年河池市冬春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
1月6日,全市冬春水利建设现场会在南丹县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全区冬春水利建设会议精神,总结部署我市冬春水利建设工作。 【详细】
河池迅速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
1月6日,全市冬春水利建设现场会在南丹县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全区冬春水利建设会议精神,总结部署我市冬春水利建设工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