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讯 为进一步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八,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县民族文化广场举行“古风新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集中展示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古歌、剪纸技艺、拉草墩、仫佬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众多群众及游客驻足观看,让仫佬族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宣传和推广。
罗城是全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当地仫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积淀、丰富,从而形成本民族丰富而独特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现象。如今,仫佬族歌舞、刺绣、服饰、节日、工艺、饮食、婚俗、民间文学、神话传说、山歌、建筑等底蕴厚重的文化遗产,犹如耀眼的珍珠绽放异彩。
近年来,在抢救保护非遗和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中,该县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对仫佬族依饭节等一批濒临失传的仫佬族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和保护,建立健全国家、自治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成四把双寨非遗传习基地,进一步保护挖掘、整理、传承珍贵的仫佬族文化遗产,努力向世人充分展示瑰丽多姿的仫佬民族文化风采。
据了解,2012年,罗城县完成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普查)工作,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21个。其中,仫佬族依饭节于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技艺、舞草龙、仫佬族走坡节、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婚俗等6个项目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2个。同时,筹资建设非遗文化,积极扶植该县四把镇双寨村谢忠厚、谢继枝、谢秀荣和东门镇银联相、龙光利等优秀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该县有10名传承人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把双寨非遗传习基地被列入河池市第一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小长安镇仫佬族草龙被列为第一批河池非遗传承集体。
为使仫佬族文化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承与保护,2014年,罗城县还建成并启用了目前广西馆藏文物较多的仫佬族新博物馆,在馆内设置民俗文物展厅,历史文物展厅,仫佬族工艺展厅,仫佬族农家场景展厅,依饭节场景展厅,革命历史文物展厅,仫佬族教育文化成果展厅等展区,展示远古化石、瓷器、陶器、钱币、宗教文化、仫佬族刺绣、民族服饰、木雕和历史生产生活使用工具等文物1600多件(套),保存和再现了仫佬族古老独特的风情民俗,并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成为仫佬山乡和仫佬族文化遗产一道亮丽的景观。 (廖光福)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罗城强力推进工业发展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目标,切实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目前该县城东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共28家,在建企业9家,初步形成以白酒生产、木材、家具、丝绸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详细】
罗城:非遗展演闹新春
2月15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民族文化广场举行主题为“古风新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仫佬族《拉草墩》、《依饭节师公舞》、《打钱牌》、《花灯舞》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给市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详细】
[罗城县]发展特色产业 去年1.7万人脱掉贫困帽子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扶贫“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5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93元,增长16.89%,全县1.7万人脱掉贫困帽子 【详细】
罗城:民俗表演闹新春
2016年2月8日,农历丙申年大年初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兼爱村大屯群众在舞狮子。春节期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兼爱村大屯群众在表演民俗——舞狮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