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作者:陈德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武宣县政协把文史工作与文史创新、文明礼德、特色产业“三结合”,让新常态下的政协文史工作成为提高经济社会效益、资源整合、“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助推器。

  与创新结合促工作延伸

  面对文史这项具体工作,武宣政协拉开“大领导”框架。

  政协领导坚持每年研究文史工作两次;每年为编辑出版《武宣文史》出谋划策;巡回指导文史征编工作;积极开展文史资料的交流与赠阅。在此基础上,组织历史学界、新闻出版、文化界社科界专家积极参政议政,为城市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发展旅游事业献计出力。结合出版文史资料开展履行职能活动,结合文史资料工作实际开展调研视察,从而使文史工作由“动”到“动静”大结合。

  武宣政协充分整合集聚史志部门、文化博物单位、各级学校、历史文化研究团体和新闻媒体资源,建立社会化的思想库和工作班子。建立县、乡镇政协文史工作“拧成一股绳,共下一盘棋”格局,抢救和保护了一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批文史研究重要文献,形成了一批优秀文史资政成果,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文史工作队伍,打造了组织“大联合”、工作“大延伸”的文史品牌。

  与文明结合促委员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武宣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宣政协从100余篇来自各行各业的征文中,选出40篇优秀稿件编辑出版了《委员风采》。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历史,激励了更多的政协委员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武宣是全国革命老区县之一,该县组织政协委员采写了《当代英雄,民族脊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黔江两岸》《抗日干将陈文渊、潘新潮》等史料文章350多篇。这些文史资料成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报纸以连载的方式刊登了武宣剿匪纪实文学《风卷残云》,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整理汇编的20万字的《武宣文化名词·典故集锦》《武宣历代诗词选》成为武宣文史的标杆。

  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退休干部李贵荣说:“武宣政协牵头成立了仙城文化研究会和仙城诗词学会,为离退休干部、老教师、高级知识分子搭起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广西区党委从武宣史料中得到大量典型史实,到武宣县拍摄了大型《红色印迹》电视专题片,再现了中共武宣第一支部旧址、中共武宣县委旧址、红石滩战斗遗址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宣传武宣为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精气神,扩大了武宣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于明朝的武宣文庙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文庙。武宣政协动员广大政协委员挖掘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收集整理了500多名乡贤资料,联合多部门编辑出版了《武宣古韵》《武宣文化名词典故汇集》等专著。2015年,武宣县在文庙率先启动广西首个乡贤文化基地建设,举办了文庙祭孔礼仪活动,这是来宾市建市以来开展的内容最丰富的大型祭孔活动,带动了县乡村屯四级乡贤文化基地建设。

  与特色结合促部门大协作

  武宣县政协在文史工作中,把文史工作与与武宣县“港产城”发展定位相结合、与打造新兴文化旅游大县相结合、与保护传统古村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文史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精准对接。

  在《麒麟》杂志发表的《黄金水道冲击波》通过回忆记录了县委、县政府的战略定位和方向、几届领导班子的艰辛摸索、凸显当前党委、政府动员、整合县内资源以及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

  《武宣:广西“金腰带”的仙城》,详细地介绍了武宣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物产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资源、日趋壮大的产业。

  武宣政协组织采写的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武宣文史为招商引资开通了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华润水泥、中金岭南、台湾产业园、数控自动化设备生产等制糖、冶金、建材项目争先恐后在武宣落户,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50.8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4.01亿元。

  挖掘旅游景点的人文历史,展示秀美风光和厚重文化是武宣的调研课题之一。武宣政协先后联合县旅游、广电、文化等部门考察核实了大藤峡旅游资源,发表了《大藤峡入口及峡长辨析》等多篇相关文章,为大藤峡源自武宣县、是广西最大的峡谷正了名。2015年,武宣至桂平旅游船正式开航,宣告武宣正式由陆路旅游进入到水陆并举的新阶段,豪华黔江游成为来宾市唯一的水上旅游航线。

  被誉为“广西九寨沟”的百崖大峡谷、八仙天池等人文地理是武宣政协连年布置和调研系列项目的重要关注内容,一系列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扩大了武宣旅游的知名度。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钟涛举办了“大美武宣——钟涛中国画作品展”和“武宣风光美学价值”创作研讨会。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黄格胜为画展题下了“大美武宣”的名句。

  针对众多的古村落和古庄园,武宣政协把“加强传统村挖掘和保护”作为年度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的重点。与住建局、文化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对口协商。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推进生态乡村建设进程中传统村的保护”专题进行调研。与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中国传统村立档调查项目,对农耕家园进行全面盘点和记录,最后编辑出版600多篇史料和图片以及160万字的十六辑《武宣文史》。

  《武宣古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名胜古迹保护和抢救取得了新进展。武宣县政府拨出资金2500万元对黄肇熙庄园进行立项和维修。广西电视台《广西古建筑志》专题摄制组拍摄了岭南最大的的黄肇熙庄园,让藏在“深闺”的武宣庄园走出广西。

  武宣政协组织编写的一系列利用价值高、关注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章引起了党委、政府、新闻媒体和专家的关注。随着县委、县政府对“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强镇”发展战略的实施,武宣“庄园之旅”和“葵花之旅”特色新兴旅游之路越走越宽广。东乡镇下莲塘村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广西特色文化名村”,葵花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

  中央电视台和第二届全国重点网站媒体广西行新闻采访团多角度、多篇幅报道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武宣。11月29日至30日,市文史工作现场会在武宣召开,武宣县政协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陈德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