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3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利雪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古宅墙内发现清朝

  

古宅墙内发现清朝

  在熊先生老家古宅发现的“监照”及“户部执照”。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陆旺 文/图

  南宁市民熊先生在修缮宜州市德胜镇老家的古宅时,曾在墙壁内发现一个纸袋,袋中有两份疑似祖上在清朝花钱捐官的凭据。3月21日,自治区图书馆专家前往熊先生家中查看这份史料。据悉,广西各地旧方志中关于捐纳均有所记录,但具体捐纳凭据能保留至今的极少,熊先生老家的这个发现或将弥补自治区档案馆、自治区图书馆的馆藏空白

  意外 古宅墙内藏有疑似“捐官”凭证

  熊先生今年66岁,老家在宜州市德胜镇共和街。老家古宅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是一座三进木板楼。

  2015年,由于突发暴雨,邻居家的房子倒塌,导致熊家古宅墙面受到影响,家人不得不进行修缮。

  施工时,施工人员在古宅的墙体内发现一包用纸包装的文字材料,随后转交给了熊先生的家人。

  经过整理分类,纸包内有字迹的材料共60余份。最早一份为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9年)的田契。另外还发现了两份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国子监、户部颁发的户部执照、监照各一张。

  前几天,熊先生看到南国早报刊登的一篇报道,称湖北一居民家中发现了清朝宣统年间一些商人捐官的“正实书”。“正实书”中的内容与熊先生家中的户部执照、监照很相似。

  调查 祖上曾花钱购买监生文凭

  3月21日,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两名工作人员,来到南宁市汇春路一小区的熊先生家。熊先生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沓文字资料,这些资料纸质泛黄,部分已经残缺。其中的一份“户部执照”和一份“监照”,均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

  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资深馆员廖晓宁介绍,户部是清朝主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的机构,“户部执照”是财政部门收到缴纳钱财的凭证。熊先生家中的这份户部执照,记录了清光绪二十九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发放空白执照,为两广赈灾捐衔封贡。熊先生的先祖熊丕烈到广西饷赈捐输总局捐了四十三两二钱成为“监生”。另一份监照则是清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颁发给监生的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廖晓宁说,清代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和捐监四种,富家弟子如考不上秀才或无科名,只能通过捐钱得到监生的出身,才能进一步应试或者捐官。

  廖晓宁指出,古时候由于没有照片,监照和户部执照为了防伪,均会记录持有人的体貌特征以及祖上三代的名号,并用朱笔签下一个“实”字。这两份材料显示,持证人熊丕烈“面白无须”,“曾祖必昌,祖梦祥,父焕光”。监照和户部执照上各有一个红色“实”字。

  熊先生的家族史料显示,他的曾祖父熊丕烈祖籍江西,后到广西从事面条加工等生意,是个商人。

  专家 从编号可窥当时捐官数量

  这两份材料,是晚清捐纳制度和国子监史的历史见证。

  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蓝凌云介绍,清朝政府选官除科举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捐官。捐监则是通过花钱购买文凭,达到光宗耀祖、提高身份地位、进入仕途的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身份地位排名是士、农、工、商,重农抑商,商人排在末位,虽然有钱,但地位是非常低的。明清时期,商人及其子弟是不得参加科举的,所以很多商人对捐监、捐官乐此不疲。”蓝凌云说。

  蓝凌云指出,广西很多方志会将捐纳单列出来,但在地方担任具体职务的官员履历里却没有提到是否是通过捐纳得到的功名。而在熊先生这份“户部执照”左侧显示有一个“第五千七百二十号”的编码,这个编码应该是执照的编号,可以从中一窥当时捐官数量。

  蓝凌云介绍,由于捐纳的人数较多,很多捐官的人捐了数十年仍未得到实职。

  按光绪年的捐例,“监生”每例纳银百两,应试的监生必须捐十成实银,而熊丕烈只捐了四成,这类捐纳往往只得个监生虚衔。

  说法 珍稀实物或弥补广西馆藏空白

  据了解,捐监、捐官制度,在广西不少地方志里边多有记载。其中,桂林灵川县志就曾记录,商人程堃为了过把官瘾,通过捐官,于光绪三年任职灵川县知县,但由于不称职,上任不到两年就以“官方不饬为县民所诉”被降职。

  蓝凌云说,目前广西一些能记录捐官史实的实物较为稀少。2016年,梧州市档案馆通过对外征集,获得了一份“户部执照”,该户部执照记录了广东省罗定人聂天福捐官的事迹。

  3月21日,记者从自治区档案馆了解到,目前,馆藏清代的史料约有400多件,但捐纳制度的史料目前暂未发现。蓝凌云表示,自治区图书馆的收藏中也没有涉及捐纳的“户部执照”“监照”“正实收”等,如果熊先生愿意将该史料赠予有关文化单位、部门,或将弥补馆藏的空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薇璞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