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0日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记者 陈千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铁合金技术中心——广西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一角。(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来宾这个传统工业农业城市来说,更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糖铝“二次创业”离不开科技,碳酸钙、民族医药离不开科技,要突破发展困境、实现“换道超车”,也离不开科技这个重要的生产力。

  近年来,我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了生产力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48项,总投入16.8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科技投入4481万元。持续不断的投入,使我市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知识产权新突破

  人均拥有量显著提高

  今年1至4月,我市申报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126件,实用新型97件,外观设计22件;获得授权的专利97项,其中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54件,外观设计19件,我市推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作再结硕果。

  知识产权专利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和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专利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当地的创新水平和科技水平。目前,随着我市科技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通过深入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大幅增加我市专利拥有量,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发明专利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全市共申请专利1641件,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60%,其中申请发明专利956件,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20%;获得专利授权532件,其中发明专利101件,实用新型专利334件,外观设计专利97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52件,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60%。

  科学孵化企业

  提升主体创新能力

  6月,位于来宾高新区的福美生态材料二期项目进入最后的冲刺建设阶段。这个投资约2.6亿元,占地53亩,计划装配80条生产线,年产三千万平方米MCM生态材料,年产值达8亿元的高新产业项目,在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施工后,将在7月底进行试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要把这个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就离不开企业这个重要载体。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科学孵化力度,着力把企业这个科技转化载体继续做大做强。今年上半年,合山锌业科技有限公司、来宾市华元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申亿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被列为我市今年重点培育的企业。

  目前,我市正着力打造优质企业服务平台,在土地、资金、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推动企业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中发展壮大。如今,来宾高新区作为我市夯实企业技术创新、搭建推动企业发展平台的一道缩影,正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科技创新服务等优势产业,支持科技企业提高研发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园城同建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来宾高新区引进企业已超3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25家。

  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来宾发展提速

  5月27日,“2017年广西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论坛”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举行。活动当天,我市与中关村软件园、曙光信息产业股份公司合作共建的3个项目成为亮点,这为我市开展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又一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高校、企业把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加以应用到生产经营当中,真正把科技这一无形资产转化成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共组织开发工业新产品45个,引进、开发工业先进技术33项;引进、培育和推广应用农业优良品种24个,引进、开发、推广种养新技术17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

  当前,我市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力,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制糖、冶炼、桑蚕茧丝绸等特色和支柱产业,重点选择大中型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外交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学者和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我市的壮医、瑶医、碳酸钙等特色产业,助力来宾经济社会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金匀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