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27日 来源:当代生活报 作者:廖保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据《扬子晚报》6月24日报道,堂堂北大的本科毕业生,争抢法院聘任制书记员岗位!名牌大学生聘任此职(现场打字录入)是否有人才浪费之嫌,在江苏镇江引发了强烈争议。

  北大的学子当书记员是浪费人才,听起来好像没有错,北大是中国最牛的高等学府,集天下龙凤于一身,出来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当一个区区打字员确有浪费之嫌。可是,这种“浪费论”恐怕忘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供求如此悬殊,如果有比当书记员更好的职业,这些人中龙凤会自己浪费自己吗?还值得“可是”的是,北大毕业生当书记员是浪费人才,是不是说别的学校的毕业生当书记员就是人尽其才呢?这话的背后在高看北大学子时,已一棍子打死了其他高校的学子,怀有深深的偏见,甚至歧视。

  这两年,关于人才浪费的报道和议论不少了。陆步轩卖肉、顾澄勇卖蛋、高志军收破烂,都曾让人惊呼人才浪费。之后大学生擦皮鞋,大学生争做殡仪馆工作人员,争当收费站的工作人员,也让人“强烈争议”。这些报道和争议的后面无不隐含这样一个怀疑:名校生、高学历生干什么不好,居然去卖肉、卖蛋、做垃圾王!真是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一个毕业生找什么样的工作,是他个人的意愿,也是现实的逼迫。本来,我们确实要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又何止他们就业难),但不必拿北大学生如何如何来说事。在就业环境并不好的情况下,名校生屈身当一个打字员本已是无奈之举,评说者不站在现实的残酷和当事人的无奈的角度去思考,单是高呼人才浪费,让笔者看出了心底里藏着的陈腐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些评说者心底有一个现存的观念,北大、清华、复旦、同济……都是中国响当当的名校,名校的学子都是天之骄子,国家栋梁,毕业后是要做“正事”、“大事”的,怎么能流落到贩夫走卒之中呢?怎么能大材小用呢?在某些国人心底里,千辛万苦读书,就是要做人上人,做“治人”的人。考上名校,无疑拥有了做“治人”者的好资本,所以学生削尖了脑袋往名校里钻。现在,拥有了“治人”者的资本,出来却去做“治于人”的人,如何会让那些老脑筋不“强烈争议”?

  教育有差别,做人无贵贱;职业有差别,职业无贵贱。当人们把教育视为“治人”与“治于人”的分水岭,把职业评价与身份评价划等号时,其实是用教育、职业把人划分出三六九等,故意人为增加人的不平等,这是值得警惕的。当全社会的人都怀着这种“心思”,教育必然会走向功利的泥潭,学习必然局限于知识技能的训练,学生必然成为教育机器上批量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人”的教育,追求社会的公平必然成为一厢情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