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2月26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作者:周波 周荣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政府每投入1元钱,就能带动民间投资22元钱。这是兴安县近年来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创造的奇迹,这一现象被自治区交通厅称为“兴安模式”。

  近年来,兴安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走在了全区前列,各种农副产品丰收,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区之冠。然而,与此同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该县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06年前,全县农村公路只有120多公里的水泥路,绝大多数农村公路路基差、道路窄、路面坑坑洼洼。

  2007年,兴安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一个奋斗目标”———到2011年实现75%以上建制村、60%以上自然村屯通水泥路。而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筹措建设资金是关键。为此,县里采取了“四个一点”的办法:一是争取上级批准立项目拨款;二是县财政补贴一点;三是群众集一点;四是社会捐一点。而正是这简单的“四个一点”,创造出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达到1:22”的奇迹———2008年,县财政投入自然村屯道路建设160万元,拉动了群众投资3560万元。

  那么,群众自发投资修路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政府“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是群众修路积极性高涨的源泉。从2007年起,该县每年坚持从财政中拨出不少于13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且每年递增200万元。为了使扶助资金不挪作他用,县里采取每公里公路建设补助50吨水泥的办法,实施“以奖代补”,并把修建村屯水泥路作为乡镇干部考核的一项指标。

  通过宣传发动,在全县形成了“先进促后进,后进赶先进,你追我赶比修路”的良好氛围。2008年,县政府发动湘漓镇满甲村群众集资修路。群众起先想不通,集不起资,动不了工,后来镇政府带领村民代表参观了兴安镇桐木冲村,使大家思想上深受震动。仅两个月时间,全村138人人均集资800多元,各方筹资14万元,投入劳力1500多个,很快便完成了4米宽、850米长的进村道路硬化和村内1300米长、1.5米宽的道路硬化。

  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是拉动民间投资的重要外力。该县引导群众以发倡议信、求助信等方式,争取外地工作人员、经商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筹措修路资金。仅2009年,全县就收到各界捐赠修路资金800多万元。在集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情———兴安镇红卫村外出经商户蒋萍,一收到家乡寄来的倡议信,一次就捐了13万元;湘漓镇上的蒋新华一人捐了12万元;界首兴田的胡福荣一人捐了10万元;溶江镇廖家村修2.5公里水泥路,得到了澳门正觉禅林慈善值理会捐款50万元,其中会长林建刚和副会长苏家林分别捐了10万元。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持和群众的主动参与下,2007年至2009年,全县自然村道路硬化近500公里,达到65%;行政村道路硬化70多公里,达到70%。此外还完成了县道沥青路62.4公里,桥梁438.7延米(6座),初步形成了自然村硬化路与县乡主干道相连,与中心集镇相通,与旅游景点相交,与农田机耕路相接的交通网络。如今,兴安城乡已初步形成了“村村连玉带,路路通坦途”的道路交通格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icy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