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硕、高楠、段续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很容易被假货忽悠。”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村民陈文有告诉记者,他被近年在农村销售的假货“吓怕了”。

  像陈文有这样对假冒伪劣商品有深刻印象的农民不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商品认识有限,农民成了一些黑心商家坑害的主要对象。

  记者采访了解到,以农村小卖部、小超市为主体的销售网络曾是“三无”产品的主要销路。

  有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小卖店卖的酒、饼干、面包等不少是散装的,质量难保障。一旦发现问题,出于邻里关系也不好意思退货。

  除了食品,农村地区也成为一些杂牌电视机、洗衣机等大件商品销售的主要地区。商家往往利用农民品牌意识低、容易听信宣传的特点来推销。

  不过,这样的状况目前有所缓解。

  “村民买东西开始看商标、生产日期了。”吉林省农安县闫家村闫家百货商店老板曹程程告诉记者,当地农民在购买白酒、方便面等商品时倾向于常见的大品牌,认为这样的商品质量更好、更安全。

  村屯一些超市经营者表示,电视里经常播出广告的商品尤其受欢迎。如今,农民去县里买服装时也会选择规模较大的商场,选择更保真、更时尚的商品。

  但不可忽视的是,即便是品牌意识和品质意识有所提升,“维权”对农民来说依然有点“陌生”。

  吉林省农安县滨河镇村民马志斌去年买到了假农药,用在庄稼里很长时间没有效果。当他从电视报道里确认农药是假货时,农药已用完,手里缺少有效凭证,只能忍了。

  在农村,不少农民对维权的途径、流程不清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由于鉴别能力欠缺,往往出现关键凭证缺失,维权缺少“抓手”。

  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农民范春波告诉记者,虽然“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逐渐被农民熟知,但大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仍缺乏了解,“遇到侵权问题,都想着忍忍就过去了,也怕耽误农时。”

  吉林财经大学教师刘元胜认为,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假冒伪劣商品困扰,只有通过广泛宣传和有力监督,缩小城乡消费维权意识差距,培养农民维权意识,才能提升农村消费质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