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被假货忽悠。”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村民陈文有告诉记者,他被近年在农村销售的假货“吓怕了”。
像陈文有这样对假冒伪劣商品有深刻印象的农民不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商品认识有限,农民成了一些黑心商家坑害的主要对象。
记者采访了解到,以农村小卖部、小超市为主体的销售网络曾是“三无”产品的主要销路。
有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小卖店卖的酒、饼干、面包等不少是散装的,质量难保障。一旦发现问题,出于邻里关系也不好意思退货。
除了食品,农村地区也成为一些杂牌电视机、洗衣机等大件商品销售的主要地区。商家往往利用农民品牌意识低、容易听信宣传的特点来推销。
不过,这样的状况目前有所缓解。
“村民买东西开始看商标、生产日期了。”吉林省农安县闫家村闫家百货商店老板曹程程告诉记者,当地农民在购买白酒、方便面等商品时倾向于常见的大品牌,认为这样的商品质量更好、更安全。
村屯一些超市经营者表示,电视里经常播出广告的商品尤其受欢迎。如今,农民去县里买服装时也会选择规模较大的商场,选择更保真、更时尚的商品。
但不可忽视的是,即便是品牌意识和品质意识有所提升,“维权”对农民来说依然有点“陌生”。
吉林省农安县滨河镇村民马志斌去年买到了假农药,用在庄稼里很长时间没有效果。当他从电视报道里确认农药是假货时,农药已用完,手里缺少有效凭证,只能忍了。
在农村,不少农民对维权的途径、流程不清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由于鉴别能力欠缺,往往出现关键凭证缺失,维权缺少“抓手”。
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农民范春波告诉记者,虽然“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逐渐被农民熟知,但大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仍缺乏了解,“遇到侵权问题,都想着忍忍就过去了,也怕耽误农时。”
吉林财经大学教师刘元胜认为,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假冒伪劣商品困扰,只有通过广泛宣传和有力监督,缩小城乡消费维权意识差距,培养农民维权意识,才能提升农村消费质量。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草鞋代表”罗朝阳:只为农民代言
性格直爽,为人实在,这就是罗朝阳,一个典型的农村老汉。“我是个农民代表,我就想为农民说话。”一见面,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对记者说。 【详细】
广西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整治耕地
3月10日,记者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获悉,广西对农民整治耕地进行“以奖代补”,去年奖补资金达到5175万元,带动农民开展耕地整治30万亩。 【详细】
村镇级"淘宝店"过百万 农民"触网"带动生活"三变"
“以前买山核桃和土蜂蜜总怕挑到不正宗的,现在农民自己开网店销售,山货的质量也得到保障。”长春市民王佳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