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5日 来源:华声在线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4年前爷爷奶奶去世,他独自生活,每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吃。5月底,他的故事在广西电视台播出。深圳康桥书院两位义工把杨六斤接到深圳读书。而杨六斤的经历经报道后,很多人给他捐款。6月20日,其堂哥、镇政府干部等人来到深圳,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处理捐款。(6月24日 南都综合报道)

  杨六斤家乡的人要把杨六斤带回广西,说法有两个:一是为杨六斤好,二是杨六斤已经是公共人物。虽然杨六斤的家乡没有谈及那笔捐款,但那笔捐款放到此时的杨六斤身上,确实是杨六斤被回家乡的充分借口。杨六斤今天在深圳的生活,和广西家乡比算是天上人间了,而家乡人偏偏要把要把他带回广西,这是一份带有心酸的初衷。

  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这个结局对杨六斤这个孩子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而且是再回到从前的悲剧。杨六斤“沦为”今天的公共人物,杨六斤的家乡到今天才意识到,免不了会受到社会的指责。社会再次发问:关于杨六斤的亲情哪去了关于失独人员的社会救助功能哪去了显然,杨六斤今天的“公共人物”是一场悲剧,而杨六斤背后的社会伦理和社会道义更是一出悲剧。

  杨六斤的公共人物形象,是从物质的缺失,到物质的富有而演变而来。物质缺失的时候在广西,“一个吃野菜的孩子”,深深的刺痛了这个社会,人们伸出了爱的双手。更有深圳的两位义工不远千里,把杨六斤从广西带到了深圳。这一刻,杨六斤的生活悲剧彻底结束,最少杨六斤过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事件的发酵过程,爱的捐款是自然,事至于此,社会对于一个贫苦孩子的“揪心”,也应该宽心了。但接下来的事却匪夷所思。

  社会是不需要这类公共人物的,就好比社会不需要太多悲剧,特别是关于人性的。杨六斤的堂哥养不活杨六斤吗杨六斤所在的镇政府养不活杨六斤吗伴随杨六斤的堂哥,以及镇政府干部的深圳之行,伴随着杨六斤的被迫回乡,应该说一个更大的“悲剧”正在上演。这和杨六斤的生活变化无关,准确说,我们在折磨道义。

  人们再次为杨六斤留下眼泪,但这样的眼泪在杨六斤的镇政府面前是冰冷的,就好比当初杨六斤在家乡吃野菜一样冰冷冷。镇政府对当初的一切,和现在的一切都置若罔闻,这一刻镇政府是麻木的,或者说是机械的,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一个“规定动作”:杨六斤这样一个“公共人物”,兴许会给整个镇政府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杨六斤再次成了“公共人物”,可以肯定的是,杨六斤不会再去抓鱼、吃野菜,甚至杨六斤会成为镇政府的香饽饽。但是杨六斤在社会力量的推手下,昨夜和今天的变化,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场爱心去感动,我们更多应该思考的是“昨夜”我们错过了什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还能够为我们的错过而“正大光明”,而不是一次深深的忏悔。

  周靖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