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2日 来源:当代生活报 作者:记者 梁如雪 黄静 实习生 杨慧萍 张云海 余小瑞/文 记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居家或社区养老渐成主流

  资料图

  外出务工家庭

  距离感和愧疚感无时不在

  受访者:徐先生

  每天从工地回到集体宿舍,47岁的徐先生都习惯性地看看时间,寻思一下该不该给家里打电话。徐先生的老家在浙江金华,如果把它换算成一个具体的数字,那就是与南宁市的距离大约为1800公里。

  去年上半年,徐先生接下了南宁市一个建筑工地的项目,又继续像候鸟一样起飞、降落,暂时停留在南宁市五象新区的某个地点。这样的日子,已经连续10多年了,10多年来,徐先生能跟父亲见面的时间,真的是“掐着指头都能算出来。”“我们这一行,干一年,就是盼着春节能回家一趟,平时的大节小节,没办法。”徐先生说,父亲今年已经72岁了,跟绝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在老家由儿子、媳妇养老,而身为家中老大,徐先生自然而然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哪里有项目就得往哪里走。“我爸身子骨还算好,就是心脏有点毛病,每天都要准时服用药物来维持,好在药物不算贵,每个月的开支在150元左右。”徐先生说,现在家里经济条件慢慢好起来了,所以每次徐先生给父亲打电话,都在电话里千叮嘱万叮嘱“想吃啥就说,想买啥就买”。徐先生觉得,自己不在父亲身边,那种愧疚感无处不在。

  徐先生的母亲10多年前突发疾病,就这么过世了。想起来他也很唏嘘,那会儿自己身在母亲旁边,陪着她走过了最后一段日子,但是10多年前家里经济不好,母亲没享受到好的生活;如今时过境迁,大家日子好过了,母亲却享受不上了。“我们这年龄啊,最怕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徐先生觉得很无奈。

  每逢佳节,徐先生除了在工地上跟工人埋头干活,就只能是给远方的父亲打打电话。“现在都说交通发达了,来往便利了,我们以前回一趟老家,坐火车到金华就得24个小时,现在动车10个小时就能到。”但是,交通的发达并不能改变父亲身边那个位置的空缺,徐先生明白这种距离感和愧疚感无时不在。不过,像大多数外出务工的人一样,他们也只能选择这样继续生活。

  ★养老现状

  老人自己居住、与孩子同住各占一半

  在47份调查问卷当中,目前家中60岁以上老人的赡养方式,以老人自己居住,以及与子女同住两种方式为主,各自均占到一半的数量;其中仅有1位受访者家中老人在养老院养老。

  老人自己居住的受访者中,大部分家庭都是两位老人有退休金、有独立住处的情况。“家里老人每个月能领退休金,基本生活能保证,原单位也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就是平时回家陪老人吃饭。居住的话还是老两口自己住。”南宁市谢女士的情况,比较普遍。

  而另一半的受访者则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老人与孩子同住。刘先生是一家工厂的工人,家里有2位60岁以上老人,家中主要以子女赡养方式养老。他说老一辈没有养老金,跟子女一起生活有个照看也好。 

广西:居家或社区养老渐成主流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