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4日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惊喜与惊扰

  幸福来得太突然

  王林石有肺病。孝顺的儿子听说巴马后,毫不犹豫地把他送来。在甲篆镇坡月村百魔屯租一间房,每月1000元,自己买菜做饭。王林石还特意花300元办了一张百魔洞的月卡,逢双号进洞。

  5年前,曹阿姨在老年杂志上看到巴马,便与老伴来此试住。一试,便“上了瘾”,年年都来,且时间越来越长。“同事说,我们越来越有仙风道骨的味道,要求一同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日益关注。巴马的“神奇”与“离奇”,在媒体与公众的传播中持续发酵。2008年11月,巴马举行“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双牌落户仪式。

  像王林石、曹阿姨这样,为了疗养常住巴马,或季节性在家与巴马间迁徙的,被形象地称为“候鸟人”。

  在坡月村支书黄英端印象中,2006年村里的“候鸟人”只有六七十人。“现在,高峰时‘候鸟人’有七八千人,而坡月村只有2800多人。即使在淡季,‘候鸟人’也常常多过本地人。”

  “以疗养和康复为目的的‘候鸟人’属于少数,更多的游客是被巴马独特的长寿文化和自然资源吸引,为探寻健康长寿的养生方式而来。”李轶说。

  “带上爸妈去巴马。”在这一温情广告语的感召下,巴马游客总量从2006年的11.6万人次,“井喷式”增长到2014年的318.9万人次,8年增长26倍,创造了广西旅游业界惊叹的“巴马现象”。

  巴马,火了。

  李轶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国庆黄金周。游客太多,宾馆爆满,一房难求。不少游客只好到农家找吃找住。滞留在县城的游客咋办只好住从民政部门借来的几百顶救灾帐篷。县城体育广场上,帐篷挨挨挤挤,也成一景。

  “去年‘五一’,从那社乡政府到水晶宫景区,8公里公路,挤满了自驾游的车。学校、晒谷场、农家院,全都用来停车,还不够。没办法,只好实行交通管制。里面出一辆,外面放一辆。”李轶回忆道。

  幸福来得太突然。而巴马,似乎还没完全准备好。

  “好比一个穷在深山、家徒四壁的农户,突然来了一大帮子亲戚朋友造访,要什么,没什么,哪能招待得好。”谭文胜说。

  “巴马旅游发展实在太快,各种基础设施无法跟上。每到节假日,景区都人满为患,累得我们喘不过气。”李轶感叹道,“洪水来了,才想起修堤坝,手忙脚乱是肯定的。”

  声名鹊起,带给巴马的,除了惊喜,还有惊扰。

  “据统计,去年外来的常住或季节性居住在巴马的‘候鸟人’有10多万人次。像坡月、平安等一两千人的村屯,一下涌入这么多人,社会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人多、车多、房多,而警力又有限,安保任务‘压力山大’。”县公安局副局长黎天桥分析,“候鸟人”流动性大,文化、生活与当地有差异,摩擦、口角在所难免。

  “几任房东都对我们非常好,从没把我们当外人。有喜事还会叫上我们喝喜酒。”曹阿姨说,绝大多数“候鸟人”都能与村民愉快相处,但也的确有极少人不洁身自好,顺手牵羊摘一些村民的瓜果蔬菜。

  令曹阿姨印象深刻的一次矛盾,发生在2013年6月。“候鸟人”喜欢在百魔洞外的盘阳河一带游泳、泡脚。这让下游居民十分不满,毕竟,盘阳河是当地的饮用水来源。为此,有关部门发布告示,禁止游泳,并在河边竖起一米多高的铁丝网。此举引起“候鸟人”不满,推选出代表向政府抗议。

  现在,禁止下河游泳标识仍在,防护网也在,只不过被剪开了一道口子。显然,还有人偷偷下河。

  “候鸟人”也在努力,以更好地融入当地。2012年底,他们成立了“蓝色纽带”公益之家,在组织“候鸟人”登山、唱歌、跳舞的同时,开展扶贫、支教、清理垃圾等活动。

  一个更为官方的组织——巴马国际“候鸟人”协会,也于2013年底成立。协会下设31个分区,致力于从生活、法律等方面,援助来自全国各地“候鸟人”,同时引导“候鸟人”行为,共同保护巴马生态环境和长寿资源。当地政府也希望以协会为纽带,改变“候鸟人”管理“无底、无序、无奈”的现状。

  “很多‘候鸟人’都是退休的教授、专家、学者,我们希望通过协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更好地服务巴马发展。”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黄瑞吉说。

  走在坡月村、百魔屯、巴盘屯等长寿村庄,随处可见经营中药保健品、器械与长寿食品的店面,浓浓商业气息迎面扑来。

  这让不少人担心:巴马的长寿密码,就在当地环境和人的平和心态,当宁静被惊扰,长寿之乡还能否“长寿”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