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3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讯 11月2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三件作品分获此届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

  其中,广西日报文字通讯《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广西新闻网网页设计《精准识别的“密码”》获二等奖;广西日报国际传播作品《哈密瓜根植老挝 桑树种落户古巴——广西农业技术闪亮海外助力中国外交》获三等奖。

  相关连接

  广西日报文字通讯《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

  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

  曾经,这样一组数据让广西人颇为担忧:2003年至2006年,全区玉米种子市场洋品牌的占有率竟高达90%。种子,农之大事,国之大事!种子不控制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

  如今,这样一组数据让广西人深感欣慰:2012年广西人培育出了优于洋品牌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当年示范种植时只种了3000亩,到2015年突破150万亩,约占全区玉米播种面积的1/3,结束了洋品牌垄断广西玉米种子市场的历史。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玉米杂交品种名为“桂单0810”,是广西农科院专家文仁来及其团队近10年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玉米育种没有捷径可走

  本科学土壤专业的文仁来,于1983年毕业分配到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从事农化样品分析工作。“玉米所每年都开展课题检查,经常有机会跟国内外知名玉米育种专家接触,专家每每谈起玉米选系、品种培育等话题,脸上的使命感和满足感深深打动了我。”正是受良好业务氛围的熏陶和感召,1993年,文仁来主动加入玉米育种队伍。

  文仁来一直关注国外玉米育种前沿信息,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1998年,国际育种机构给中国一个学习名额,文仁来有幸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进修玉米群体改良及杂交育种技术。

  “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珍贵的文献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种质资源、权威专家的精妙点子、学员思想碰撞出的火花,让我脑洞大开。”短短6个月的学习让文仁来对育种工作有了精准认识:玉米育种没有捷径可走,培育一个优良品种往往需要10年时间甚至更长,成功的概率仅为三万分之一,所以要搞好育种,光靠吃苦和撞运气行不通,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弥补育种理论知识的短板,文仁来回国后埋头苦读,于2001年考取广西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从此,玉米育种征程上多了一个无怨无悔、迎难而上的探索者。

  “育出优于洋品牌的种子是我的使命”

  育种成功的机会与进行试验的次数成正比,谁舍得花时间在田间地头侍候玉米,拥有的材料多、选系多,谁就更接近成功。

  记不清试验田里种了多少株玉米,洒下了多少汗水,实验室里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文仁来开始在广西玉米育种舞台上崭露头角。2001年,他和团队选育出玉米新品种——隆玉2号,参加广西玉米筛选试验,其平均产量在22个参试品种中均列第一。而后连续几次的广西玉米新品种展示和新品种生产试验中,各项指标均列第一、第二位。因为“隆玉2号”的不俗表现,被一家种业公司买断了经营权,成为广西首个以技术转让方式转让的玉米品种。

  美中不足的是,文仁来在后来的开发过程中,发现“隆玉2号”因制种产量低,导致制种成本高,不适于大规模开发的需求。这一弱点让“隆玉2号”曾一度无人问津。

  2000年,中国新种子法颁布实施,作为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跨国种子巨鳄大举抢滩中国市场。仅仅几年时间,迪卡007、正大619等外国品种,凭借抗旱、耐瘠、优质、稳产、丰产等特点,抢占了广西90%以上玉米种市场。

  文仁来忧心忡忡,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更明确了自己的使命——选育出各项指标都优于洋品牌的玉米种子,赢得市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壮乡的玉米地种上了自己的种子

  2003年发生的“假种子风波”事件深深刺痛了文仁来。当时,百色石山区一农民投诉说买到了假玉米种子,单位派文仁来到现场了解情况。

  在那块玉米地里,文仁来看到玉米苞谷个头小,颗粒稀疏。而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泰国产的正大619结的玉米棒子个头大,很饱满,一个顶三个。农民就此认为买到了假种子。后经调查后发现,该农民买的是玉米所自己培育的真种子,只是该种子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下,抗旱、抗瘠等能力比进口品种差,导致产量不佳。农民听不进文仁来的解释:“真种子怎么会结出那么差的玉米,以后我还是买外国的才放心……”

  “尽快培育出完美的玉米品种,跟洋品牌一较高低,让广西玉米地种上广西种子。”文仁来发下誓言。

  如何才能选育出完美的品种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细细梳理思路——国内外成功的育种经验都提倡保持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特色在哪里“隆玉2号”的优点是很耐旱、耐瘠,弱点是制种产量低,导致制种成本高,如果能够扬长避短,研发出一个制种产量高、综合抗性好的品种,不就完美了么思路理清后,文仁来和他的团队决定在“隆玉2号”身上再做文章。

  玉米人工授粉是培育良种的重要环节。玉米开花散粉仅有关键的数天时间,如果错过了,几年的辛苦便会前功尽弃。每年“五一”和国庆假期期间,都是玉米开始抽穗扬花的节点,也成了整个团队最忙碌的时候。

  文仁来幽默地把下田给玉米授粉称为蒸桑拿。“南宁的五六月,玉米地里热得像一个大蒸笼,一丝风都透不进来,中午气温更是高达摄氏40度以上,文老师带着我们,穿着特定的授粉服,扎进玉米地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文仁来的助手何雪银说,有一次下地给玉米授粉,因为高温他差点中暑晕倒在玉米地。

  为了预防中暑,文仁来和助手拿毛巾裹住头脸,露出两个眼睛,再戴上草帽。早上七八时开始,套袋、采粉、授粉、扎袋、挂牌、记录,一直做到腰酸背痛。到了晚上还要整理当天的数据。文仁来经常为了追赶时间,顾不上吃饭,身体落下病根。

  就这样,年复一年,文仁来和他的团队跟玉米较上了劲。有时候强强联合不一定得到想要的结果,为此只有千挑万选,一棵棵选配,一棵棵杂交,一株株鉴定。上天仿佛在有意考验他,有时候一个选育的品种抗性确定了,第二年又得重复种植以确定其是否适应环境;优良品质和抗性都选育出来后,又面临新的难关——制种的产量问题。产量和品质常常是一对矛盾,如果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前一轮的努力被推翻,新一轮的改良选育工作又得重头展开。

  6年的煎熬和探索换来了喜人的收获。2007年,“桂单0810”初步成型;2008年新品种开始在田间进行各类试验,2012年通过广西审定。经过多次试验,新品种表现优异——籽粒深、籽粒排列密、苞苞满顶、产量高;抗旱耐瘠抗病性特别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蛋白质、淀粉含量高;易种易管理;制种容易,制种产量高。

  2012年第十一届亚洲玉米论坛大会在南宁召开,全世界200多个顶尖玉米品种亮相角逐。起初谁也没注意到的“桂单0810”在测产验收时,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名。2013年该品种推广面积一下达到15万亩,2015年更是突破了150万亩。广西的玉米地终于种上了广西的种子!

  如今,“桂单0810”不仅播撒在祖国的大西南地区,还走向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记者 李新雄)

  相关连接

  广西新闻网网页设计《精准识别的“密码”》

  http://sub.gxnews.com.cn/subject/2015/2015jzfp/#page1

  相关连接

  原标题:哈密瓜根植老挝 桑树种落户古巴--广西农业技术闪亮海外助力中国外交

  哈密瓜根植老挝 桑树种落户古巴

  ——广西农业技术闪亮海外助力中国外交

  开栏的话 根据中宣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部署,本报从今天起,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盘点2014”专栏,以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2014年广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入分析取得这些新进步新成绩的经验和启示。敬请关注。

  2014年4月8日,老挝首都万象举办首届“哈密瓜节”,老挝农业部门的官员和附近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涌到大棚内摘瓜、品瓜。这是老挝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吃到本土种出来的哈密瓜,并称之为又脆又香的“中国甜瓜”。你知道吗,这是广西的技术。

  2014年7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古巴,与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参观了庭院和农庄种植的辣木和桑树。习近平主席说,我这次特意又带来些辣木和桑树种子,希望它们茁壮成长,成为中古友谊新的见证。你知道吗,习主席看到的桑树和特意带去的桑树种子,都与广西有关。

  远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2014年建设的一个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农作物试验示范面积目前已达20公顷,并不断发展扩大,猪、鸡、牛、鱼养殖均已达到设计规模。你知道吗,这里晃动的是广西农业技术人员的身影。

  2014年,广西农业在对外交流合作中亮点频现,除了巩固已有的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中国台湾的交流外,还将触角伸到了美洲和非洲,不断打造跨境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基地,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

  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扎根东盟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广西近水楼台。广西与东盟的合作,农业最有优势。一年来,由广西主导的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已在老挝、越南、柬埔寨3个国家扎下深根。

  在老挝,试验站采用有机种植模式,试种了玉米、水稻、四季豆、哈密瓜、葡萄等128个农作物品种,并初步筛选出一批适合在老挝种植的优良品种。试验站万象基地目前已建立67个钢架大棚,巴松基地目前已建有112个大棚,种植有哈密瓜、西红柿、辣椒、四季豆等作物。种植的哈密瓜采用无土有机栽培模式和水肥一体化管理,使老挝第一次在本土成功种出了哈密瓜。2014年4月,仅万象基地试产的首批哈密瓜,就占领当期万象市场10%的份额,供不应求。

  在柬埔寨,试验站已建成占地50亩的100个大棚示范种植区;建成200亩大田示范种植区,修好田间机耕道路2000米,铺设田间水利设施、滴灌系统150亩。通过项目基地,已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2期,共培训柬方农技人员250人次。完成了45个水稻品种、35个果蔬品种的试验种植,出产的豆角、甜瓜等在柬方市场大受欢迎。

  在海外建立试验站已属不易,要管理得好更需手段和智慧。广西农业厅多次召集专题商讨会议,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对项目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一一进行规范,同时召集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与项目承担签订合同,按照合同督促项目实施。农业厅还组成工作组奔赴一线进行项目检查,保持与当地农林渔业等部门的交流和磋商,争取项目所在国的大力支持。

  桂台农业交流既走出去也请进来

  广西与台湾的农业交流已进行多年,2014年可以说是深化之年,表现在走出去与请进来两方面力度的突破上。

  首先是改变了以往由政府包干经费的做法,采取“政府补助一半经费、个人出资一半”的方式,组织骨干农民赴台培训,将培训人数扩大了1倍。全年共组织7批次共207名骨干农民赴台,进行了水果生产技术、家禽养殖技术及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还组织了7批共115人次赴台进行茶叶、水果、食用菌等产业科技交流,参加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花莲丰年节、两岸青年农业论坛等活动。

  其次,加大了请台湾农业专家走进来、台湾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品种引进来的力度。有“台湾水果之父”之称的吕明雄教授、台中农业改良场副场长高德铮、台湾嘉义技术学院教授陈荣伍、台湾南投百香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吴记等,都对广西的水果、蔬菜的安全生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给予了倾心尽力的指导;台湾阿克斯富格益光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光粒子农用水处理机产品,在广西蔬菜等产业领域推广应用;台湾大学苏忠桢、林子恩和台湾中兴大学何琪鸿等教授亲临玉林市养殖基地,传授禽畜废弃物处理技术应用以及养殖场污水处理技术。

  在你来我往中,桂台农业深度合作的平台已初步搭建。2014年7月,自治区农业厅与自治区台办联合举办两岸桑蚕产业合作研讨会暨项目对接会,两岸102名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围绕“新桑蚕、新科技、新生活”的主题展开合作研讨,广西桂台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与台湾两岸农渔业交流协会签署了《两岸(广西·台湾)桑蚕产业高新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推动两岸桑蚕产业交流合作“搭平台、建机制、促交流、定期举办活动”等事项,引领桂台桑蚕产业合作走向纵深。

  将交流合作触角延伸到美洲非洲

  广西与古巴的农业合作缘起2010年。当年,中国农业部与古巴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立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2011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古巴,当了解到卡斯特罗对辣木和桑树情有独钟时,提出要向古巴赠送中国的辣木和桑树良种。农业部通过评估,最终选定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杂交桑“桂桑优12”“桂桑优62”两个品种。2011年8月5日,两个品种的桑树种子各1公斤被送到古巴进行繁育试验。

  几年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先后9次向古巴赠送桑树种子,共计20.5公斤,主要提供给古巴高等教育部阿图埃伊·印第安牧草和饲料实验站作为研究和试验用种。2014年6月,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精心准备了两个品种的桑树种子共5公斤,作为习近平主席当年7月访问古巴的赠礼。

  习近平主席访问古巴时,中国与古巴两国签订了《中古蚕桑合作行动计划协议》,古巴-中国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同时挂牌成立。据了解,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中心也将在国内挂牌成立。鉴于广西气候环境与古巴相近,且广西育成的蚕、桑品种在古巴表现适宜,双方具备一定的技术与人员交流基础,自治区政府正积极向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争取,在广西建立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中心。

  在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有3个中国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广西团队在这里度过了繁忙的一年。除了日常的种养管护,他们还负责对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农场主、养殖户和青年农民进行培训,引导广西企业和国内企业前来考察农业资源开发,寻求拓展业务和市场。去年已促成了广西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地海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对埃塞俄比亚农业示范中心的考察,为下一步利用示范中心这一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共谋发展打下了基础。(苏超光 梁家炬)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