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7日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不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如果只能选择一部作品代表2006年的华语电影,可能许多人都会将票投给《疯狂的石头》,而不是,尽管前者的成本只有区区三四百万,而后者动辄上亿,更不提张艺谋和巩俐十年之后再续前缘之作种种话题引发的关注了。

  无论《黄金甲》是否能取得破纪录的票房,大片模式的商业化之于华语电影只有两三个人具可操作性这一点,根本毋庸质疑。而《疯狂的石头》之所以从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变成最闪亮的金子,不仅是它令人乍舌的投资回报率,更是因为它为此前一贯艺术不艺术商业不商业的内地小成本制作,提供了一个相当光明的开头和结尾。

  因为“石头”,华语电影从大到小全面商业化的道路显得更加广阔,尽管未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顺利,但是只要起步了,就是个开始。

  2006年的内地华语电影谈不上丰收,但是有几部值得一说的作品倒是真的,不似以往挑来说去只有一两部。

  《我们俩》:阵痛前奏

  在女性气息浓重的3月上映的几部作品中,马俪文的《我们俩》脱颖而出,对于个体情感和关系的注重是这位表达细腻的女导演一贯的特点,在这个艺术口号泛滥的年代,她的作品倒是真有几分情怀和艺术品质的,尽管偏守一隅,但是以真动人。不过马俪文执导的新片《桃花源》闹出停机风波,让人怀疑她对千万以上制作的控制能力,或许这是任何一个从艺术走向商业、从小走向大的年轻导演都会面临的阵痛。

  《天狗》:其实一点都不主旋律

  被打上“主旋律”标签的《天狗》,其实一点也不主旋律。因为题材和阵容都没什么吸引力,它是今年很被忽略的一部作品。但是《天狗》所具有的爆发力不比前两年的《盲井》差,在对人性恶与善相互斗争这个主题的挖掘上,《天狗》的叙述方式更电影化,不花哨但也不刻意纪录片化。

  《泥鳅也是鱼》:发行手段决定命运

  杨亚洲导演的《泥鳅也是鱼》4月15日上映,但是关注寥寥,和以往小成本制作的命运区别不大。其实从内容来看,《泥鳅也是鱼》有十分幽默的一面,艺术质量上《泥鳅也是鱼》也绝不比《疯狂的石头》差,杨亚洲的整体掌控能力肯定也比初出茅庐的宁浩强出许多。但是市场的反应是最为残酷的,在电视制作方面十分大众化的杨亚洲到了电影领域显得小众了,这其实不是他的创作初衷有什么变化,而是电视和电影的受众不同造成的,这也是大多数小成本制作面临的相同问题,也因此发行手段和操作模式往往比作品本身的质量成为决定市场前途更重要的因素。 

   《疯狂的石头》:一种完美结合

  《疯狂的石头》的票房奇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媒体评论的力量,尽管此前对于几部大片的恶评反使票房愈骂愈高,倒显得观众故意和媒体过不去似的。这次对于“石头”的鼓吹虽然几乎都过了头,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真实的水准,但是这次正面评论和影片本身相结合所带来的积极反应,还是说明了媒体对于有诚意、有水准的国产电影的关注是有意义的。在拍过《香火》、《绿草地》两部反响不大的作品之后,宁浩肯定没有想到一部《疯狂的石头》会为他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虽然从后往前看,时势造英雄这一点难以回避,也有观点认为《疯狂的石头》恰好切合了从去年开始的“恶搞”《无极》、芙蓉姐姐走红、《武林外传》大热等等整个大环境的“疯狂”背景,因此奇迹般地被市场接受了。但最重要的肯定是,《疯狂的石头》说明了拍摄题材的商业性和作者的表达,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尺度下做到完美的结合,制度不再成为创作者掩饰自己水平有限的借口,“石头”显示出的可能性对于电影人是最有价值的。

  华语电影全面商业化

  不过现在再去讨论《疯狂的石头》本身的质量和大热的原因等等已无必要,重要的还是看它将会对国产电影的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后疯狂时代”似乎已经吹响了号角,但也令人喜忧参半。张一白的《好奇害死猫》虽是严肃题材,表面上与“石头”没有联系,不过影片投资方原本打算放弃国内市场,因为“石头”的成功才决定上映,这就说明了将有多少原本打算放弃上映的小成本制作在“石头”的影响下会做出一定调整。

  陈大明的《鸡犬不宁》的宣传就打着《疯狂的石头》的旗号,影片确实也有黑色幽默的一面,不过它更接近生活,没有那么“疯狂”。还有如《大电影》之类喊出“恶搞”口号的,明显也是瞄着“石头”去的。这倒有点令人想起了港片的黄金时代,一部《黄飞鸿》成功了,就会出现一个系列的“黄飞鸿”衍生产品。“跟风”这种如此商业性的行为以往只在中国式大片上隐约闪现,如今小成本制作也大批量复制,除了对质量的担忧和对市场盲目乐观引发的不堪后果,其发展方向总是比原有的故作清高要喜人一些。

  在这个小片“疯狂”的一年,大片《夜宴》倒显得有几分寂寞了。其实今年《夜宴》和《黄金甲》在北美市场都表现不力,其原因是在为去年的《无极》买单,从审美疲劳和制作水准双方面。至于在国内,《夜宴》也没有达到期望中的成绩,冯小刚(冯小刚新闻,冯小刚说吧)失去了他作品中最可贵的朴实动人,空洞地讲述宫廷斗争,观众光看华服和别扭的台词又怎么能被打动呢。

  不过总体来说,今年的内地华语电影是“全面商业”的一年,从第五代到第六代到更具冲击性的一代,都认识到商业化这个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惟一而且终极”的目标。李少红的《门》确立走惊悚类型片的路线,质量还不好说,第五代导演走商业路线面临的痛苦也不一般。吕乐的《13棵泡桐》今年排不上了,不过是国内此前鲜见的青春片,气息逼人。第六代导演今年比较沉寂,尽管贾樟柯(贾樟柯新闻,贾樟柯说吧)拿了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金狮奖。张杨的《落叶归根》在商业手段上应该有些想法,但要等到明年再看了。无论如何,走向市场是内地电影的惟一出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