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笔者在德保县巴头乡雅美村看到,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荣练将前段时间学到的甘蔗施肥和防治病虫害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这是该县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和致富能人等“智能”型农民的带头作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镜头。截至目前,该县已培训技术骨干1640多名,直接或间接培训农民12万多人次,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130多项,提供致富项目110多个,“智能”型农民在致富路上独领风骚。
“当下农民富起来了,农村建新房更多了,特别是近两年我市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后,这使懂得建筑的农民有了用武之地。搞建筑有时一个月就能挣上千块钱,一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在东凌乡高国村采访时,村民黄光华向笔者描述了他当“智能”型农民致富的经历。黄光华还告诉笔者,村里的农民在建新房的同时还配套建设沼气池,这更为农民建筑工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据统计,时下在德保县,像黄光华这样,该县学科技用科技、运用市场行情发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再也不是过去那种“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大老粗”,而是相继成为一个个“智能”型新农民。
与黄光华外出务工 “智能”型农民不同的是,随着该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民营企业、种养大户的用工需求也急剧增长,这使就近就业型的“智能”型农民如虎添翼。这些农民工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利用自己的智能,离土不离乡,里外都兼顾,就近从业,轻松挣钱。”该县的圣高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广西华银铝配套企业,共吸收附近村庄近600名农民工。在该县足荣工业园区内的佳美家具加工厂,招聘了40多名当地农民。忙完家里6亩甘蔗护理后,家住马隘镇登更村的马光国,在参加县里举行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后,日前被圣高实业有限公司招聘到公司里上班了。“虽然自己身怀一技之长,可是以前就知道种田,农闲时就在家休息,如今忙完农活就去工厂上班,还能多挣一笔钱。”马光国说,在工厂上班有近1000元的月薪,家里的田地又不荒废,他很满足。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县以各涉农部门专业技术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为主要对象,以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专家、教授为师资补充,通过设立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成人学校等定点职业培训基地,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多层面、全方位对农民工进行素质大培训,大张旗鼓为农民工“充电”。专业涉及数控、电工、焊工等20多个工种,切实使广大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截至5月底,该县相继举办甘蔗种植、林下养殖、发展高效农业等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农村科技辅导员140多名,辅导培训农民4000余人,使农民群众掌握到更多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了解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帮助,进一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据统计,目前,该县有5000多名“智能”型农民年创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德保县]项目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强力引擎
足荣工业集中区石材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东、城南进城大道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以来,德保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项目促投资、以项目兴产业,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预计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亿元,同比增长13%。 【详细】
[德保县]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
“德保的吉星岩太神奇了,是我们以往看过的众多岩洞中最漂亮的一个,就像是‘石景博物馆’,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和科幻奇境中。”这是近日500多名来自山东的游客游览了德保吉星岩后达成的共识。 【详细】
[德保县]实施“六大会战”助农增收
“20多位村民把家安在鸡棚,专心发展林下养殖,去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4月7日,在德保县燕峒乡林下养鸡集中区,村民李维亮说,这片山坡共有200多亩,稍平整些的空地都被村民“抢”建鸡棚了,已建起30个鸡棚。据了解,该县今年实施“烤烟、甘蔗、水果、蔬菜、田七和林 【详细】
[德保县]扎实走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路子
德保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围绕促农增收主题,深入实施水果、甘蔗、烤烟、蔬菜、田七、林下养鸡农业产业“六大会战”富民工程,力争今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减贫人口达到12%以上。 【详细】
[德保县]“小农水”项目受益总灌溉面积2万亩
“今年有了‘小农水’项目,灌田不用再看老天爷脸色了。”春耕时节,德保县那甲乡餐甲村的村民们不再像往年一样为灌溉发愁了。原来,德保县通过一系列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打通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收获实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