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我区平果市积极引导各村群众组织农事互助组,在春种、夏锄、秋收等农忙季节互助合作干农活,破解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务农”荒的难题。现在,平果市已成立这种农事互助组6752个,几乎所有的村屯都有。
这种农事互助组由农民自由搭配、自发组成,在农忙时互相帮忙,以破解因农村劳动力减少,单门独户难以及时完成一些季节性农事的难题。
其实,农事互助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湖南双峰县就发展了8000多个农事互助组,惠及10万外出务工农户;重庆市丰都县妇联探索建立了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江苏淮安也发展了一批农事互助协会。
这样的农事互助组织,其作用和价值显而易见。
农事互助,保证了农业生产发展。现在,我区许多市县劳务输出已成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农村,对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制约作用。建立农事互助组,互帮互助,既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完成了留守个人、家庭无法完成的农业生产任务,也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据悉,一些家庭还依托互助组成员拥有的特色种养技术,共同发展特色种养项目,形成了规模效益,增加了收入。
农事互助,和谐了农村邻里关系。共同的生产劳动,改变了农村责任承包以来单门独户“打拼”的生产方式。团结合作,互相帮助进行农业生产,既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个培育过程,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社区观念、社区行为、文明素质的培训过程。和谐的种子一经播下,就会生根。
农事互助,为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提供了一个好抓手。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元的生产方式,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已不适应今天的农村。生产队(组)的名存实亡,引发了农村基层管理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事互助组织有机结合,创新农村基层管理,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平果市的农事互助组,与我区其他地方的“农事村办”、“经济合作社”等,都是解决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推广其成功的经验,加强引导、培育与管理,无疑对破解我区农村一些发展难题有大益。
总结平果市农事互助组的发展经验,抽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作法,形成思路和制度,就会丰富并不断扩大这种农事互助组织的干事内容和形式,引导农村互助组织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步一步破解当前我区农村维稳、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农民技术培训等等难题。如成立技能互助型互助组、生产资料互助型互助组、文化发展互助组、家政养老服务互助组等等,形成农村社区的雏形,为农民市民化、村屯社区化、生产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透视农事互助组织发展的各种模式,亦会为我区创新农村社会基层管理提供制度建设探索的多种可能。改革发展到今天,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社会治安管理隐患不少,文化生活匮乏使一些地方黄赌毒问题比较严重,等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都必须要正视,必须要破解。
从平果市农事互助组的价值取向,不难看到,这种互助组的培育、引导和扩大,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有力支点。加强对农事互助组织的正面引导与管理,才能促其良性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浙江乐清市“女会主”高秋荷组织的“经济互助会”,集资诈骗1亿多元,致上百人受害,是一个反面教材。而对于我区广大的农村来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越早总结推广这种好的农事互助模式,越会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使管理受益,发展受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平果县]主动适应新常态 打好“三大攻坚战”
平果县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产业转型,加强民生保障,打好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 【详细】
[平果县]围绕铝产业强力打造特色工业经济
平果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铝产业发展,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做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扶持壮大中小企业、抓好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等五项工作,强力打造特色工业经济。 【详细】
[平果县]倾力为民搭建“科技致富桥”
今年以来,平果县以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生力军、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搭建“科技致富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详细】
[平果县]特色农业连片种植有补助
4月15日,笔者从平果县有关部门了解到,该县近日制定了《2015年农业生产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对凡在全县范围内连片新种植2亩(含2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均有500元-3500元左右的补助。 【详细】
[平果县]村村有特色 群众是主体
平果县引导各乡镇根据村屯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开展生态乡村建设,鼓励各村屯实行自我管理、自筹资金、自己动手,突出群众是打造生态乡村的主体,发动群众自主组织施工队伍主导施工建设,有效降低生态乡村建设成本。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