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何杰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据媒体报道,我区平果市积极引导各村群众组织农事互助组,在春种、夏锄、秋收等农忙季节互助合作干农活,破解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务农”荒的难题。现在,平果市已成立这种农事互助组6752个,几乎所有的村屯都有。

  这种农事互助组由农民自由搭配、自发组成,在农忙时互相帮忙,以破解因农村劳动力减少,单门独户难以及时完成一些季节性农事的难题。

  其实,农事互助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湖南双峰县就发展了8000多个农事互助组,惠及10万外出务工农户;重庆市丰都县妇联探索建立了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江苏淮安也发展了一批农事互助协会。

  这样的农事互助组织,其作用和价值显而易见。

  农事互助,保证了农业生产发展。现在,我区许多市县劳务输出已成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但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农村,对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制约作用。建立农事互助组,互帮互助,既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完成了留守个人、家庭无法完成的农业生产任务,也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据悉,一些家庭还依托互助组成员拥有的特色种养技术,共同发展特色种养项目,形成了规模效益,增加了收入。

  农事互助,和谐了农村邻里关系。共同的生产劳动,改变了农村责任承包以来单门独户“打拼”的生产方式。团结合作,互相帮助进行农业生产,既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个培育过程,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社区观念、社区行为、文明素质的培训过程。和谐的种子一经播下,就会生根。

  农事互助,为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提供了一个好抓手。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元的生产方式,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已不适应今天的农村。生产队(组)的名存实亡,引发了农村基层管理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事互助组织有机结合,创新农村基层管理,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平果市的农事互助组,与我区其他地方的“农事村办”、“经济合作社”等,都是解决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推广其成功的经验,加强引导、培育与管理,无疑对破解我区农村一些发展难题有大益。

  总结平果市农事互助组的发展经验,抽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作法,形成思路和制度,就会丰富并不断扩大这种农事互助组织的干事内容和形式,引导农村互助组织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步一步破解当前我区农村维稳、文化教育、科技推广、农民技术培训等等难题。如成立技能互助型互助组、生产资料互助型互助组、文化发展互助组、家政养老服务互助组等等,形成农村社区的雏形,为农民市民化、村屯社区化、生产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透视农事互助组织发展的各种模式,亦会为我区创新农村社会基层管理提供制度建设探索的多种可能。改革发展到今天,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社会治安管理隐患不少,文化生活匮乏使一些地方黄赌毒问题比较严重,等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都必须要正视,必须要破解。

  从平果市农事互助组的价值取向,不难看到,这种互助组的培育、引导和扩大,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有力支点。加强对农事互助组织的正面引导与管理,才能促其良性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浙江乐清市“女会主”高秋荷组织的“经济互助会”,集资诈骗1亿多元,致上百人受害,是一个反面教材。而对于我区广大的农村来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越早总结推广这种好的农事互助模式,越会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使管理受益,发展受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