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0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向志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兔年初一至初五,广西宾阳县炮龙协会副会长陈杰带队,在南宁“花花大世界”景区,向观众献上炮龙表演。现在他又投入正月十一“炮龙节”的准备工作。

     传统民俗

    舞炮龙是宾阳县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在震耳欲聋、连绵不绝的鞭炮声中,人们手举一条条“炮龙”上下腾挪,走街串巷,直至龙身被鞭炮炸尽。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舞炮龙越来越精彩,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宾阳县文体局副局长江家奇介绍,宾阳舞炮龙在1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持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文化特征,也存在污染环境、安全隐患等问题,亟待科学有效地传承和保护。

    2005年,宾阳县成立了炮龙协会,将扎龙、舞龙骨干归拢,相互交流,不断提高。

    2007年初,宾阳县人大通过决议,把每年正月十一定为炮龙节,按照“安全、有序、热烈、狂欢”的理念,举行“百龙舞宾州”炮龙节活动。还投资150多万元重建了极具神秘色彩的炮龙开光老庙。

    2010年“炮龙节”有110条炮龙同城共舞,外地观光客超过50万人。

    民间参与

    江家奇说,为了让扎龙、舞龙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炮龙协会吸收一些年轻人参与。

    “我们还规定,炮龙节,各个街道都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来扎龙、舞龙。”

    57岁的扎龙老艺人邹玉特说:“以前县城所在的宾州镇只有两三户人家扎龙,现在已经发展到10多户了。”

    邹玉特15岁开始学扎龙,如今,他每年都要扎20条龙,给龙装上腰肢、安上真的牛耳朵、用高档彩布制作特色“金龙”和“银龙”。

    邹玉特说,举办“炮龙节”后,舞炮龙比以前热闹多了,他在扎龙方面也争取“年年有新意。”

    日益兴盛的舞炮龙活动引起许多年轻人兴趣。

    春节期间,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卢颖和两位同学,每天架着摄像机,守侯在邹玉特家。“我们已经来了1个多月,打算制作一部有关‘炮龙节’的专题片,让外界更加关注和了解‘炮龙节’,为推广家乡文化做点贡献。”卢颖说。

    解决隐患

    据了解,宾阳县正着力解决舞炮龙带来的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以让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更加安全、更加文明。

    宾州镇党委书记韦方琛告诉记者,2011年“炮龙节”的主会场安排在场地更为宽阔的城东新区。“每条龙都有护龙队,还有几十名工作人员专门看管。”

    宾阳县还组织研究改良爆竹,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依托“炮龙节”,宾阳县对游彩架、丝弦戏等传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在炮龙节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游彩架、丝弦戏入选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宾阳县委书记周红波认为,“舞炮龙宣扬的是一种全民参与、威武勇猛的精神,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它已经成为一种凝聚民心的力量,同时大大提高了宾阳的知名度。”(新华社专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